大熊猫|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二 )


如今,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已经初见成效 。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有机质每年下降速度为0.1%~0.3%,已经降至此前的50%左右 。
韩晓增预测,如果在东北黑土地全域实现秸秆还田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后回田,到203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一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2克/千克以上 。
增产增收获认可
海伦的试验结果显示,玉米平均增产10.2%,大豆平均增产12.3% 。然而,想让农户认可,还需要深入田间示范 。按照“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应用”的思路,韩晓增团队从2003年开始将黑土保护与利用技术向农户介绍推广 。
【大熊猫|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最开始,有农户认为土壤17厘米以下都是生土,翻上来的土壤没后劲儿,会造成减产 。韩晓增给出的承诺是“如果减产,我们赔钱” 。最终,农户试验了10亩地,效果很好 。
2004年,海伦前进乡胜利村种植业大户杨海军在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介下,引进韩晓增团队研制的肥沃耕层构建技术和玉米—大豆高效轮作模式,种植的300亩玉米每亩增产81.6公斤,300亩大豆每亩增产18公斤 。
2013年,韩晓增团队与农业推广部门签署“关于开展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的技术服务协议”,开始在东北黑土区20个市县建立了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和模式示范点,面向不同经营主体相关人员开展面对面的指导 。
这些年来,韩晓增团队尝试了多种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或模式,如秸秆翻混还田、浅混还田、条耕条盖、玉米大豆轮作等 。他指出:“这些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还需要因地制宜,对黑土地保护利用实施组合式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措施 。”
如今已经退休的韩晓增每年近一半时间仍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他希望让更多农户用上自己团队研究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 。他表示:“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不仅要合理用地,还要科学养地,只有这样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