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军|宁夏海原:移民新村牛棚育出鲜蘑菇

苏海军|宁夏海原:移民新村牛棚育出鲜蘑菇
文章图片

闲置的牛棚里长出了高品质的鲜蘑菇,成为世代靠天吃饭的西海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条门路 。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富陵村是一个移民新村 。2017年,根据精准扶贫的安排,该村433户村民从30公里外的大山深处搬迁而来,住进了修葺一新的移民安置房 。
【苏海军|宁夏海原:移民新村牛棚育出鲜蘑菇】在干旱山区苦了半辈子,搬到临近城镇的富陵村,58岁的苏海军又是欣喜又是担忧 。“家家都有自来水,上学、看病、买东西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可移民村没土地,不能种庄稼,收入没保障” 。
“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逐步能致富”是搬迁群众安置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给搬迁群众找到生活的出路,在修建安置房时,政府给每家每户同时新修了一座60平方米的牛棚,鼓励移民发展养殖增收致富 。
苏海军一住进新房,就着手谋划新生活 。听说华润集团帮扶海原县发展肉牛养殖,贫困户可赊账买牛,他就第一时间赊了5头牛,另又买了两只羊,和老伴儿一起搞起了家庭养殖 。
周边地区枸杞种植面积大,每到枸杞丰收季,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枸杞,苏海军就挤时间在周边务工 。两个儿子长大后,苏海军送他们去银川打工,一个在烧烤店、一个在汽修厂当学徒 。
“人挪活 。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人勤快,过日子没问题 。”在富陵村,苏海军一家日子越过越好,短短几年,全家衣食无忧,还添置了各种电器 。
在海原,肉牛养殖增收有保障,是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 。自从来到富陵村,苏海军每养一头牛,都有5000元左右的收益,这给了他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 。
“院子里只有一个牛棚,一个棚只能养5头牛 。另外,在自家院里养牛,牛粪不好处理,还臭气熏天 。”苏海军遇到了发展中的新问题 。在富陵村,很多村民都有着和他同样的困惑 。
面对这个问题,海原县因地制宜,探索腾“棚”换“牛”,由政府出资在村子附近新修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园区,通过“出户入园”的方式,解决该村在发展肉牛养殖中的诸多困难 。
2020年9月,富陵村养殖园区建成投用,全村农户家中的牛都集中到园区,由村里安排公益岗位专人负责喂牛 。有了场地保障,还有专人喂牛,苏海军再没后顾之忧,先后买了18头牛,全部交给园区 。
“牛进了养殖园区后,如何用好闲置的牛棚又成了发展中的新问题 。”富陵村党支部书记罗成军说,通过出户入园,臭气熏天的味道没了,村民的牛越养越多,可家家的牛棚都闲置了,“要想办法利用起来,开辟增收的新渠道” 。
怎样有效盘活闲置资源,进一步提高移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根据当地的光热条件,经过充分地论证后,2021年,按照闽宁东西协作和《海原县“十四五”闽宁协作规划》有关安排,海原县协调闽宁菌菇园基地提供菌棒和技术服务,对富陵村出户入园的棚圈改造,转型发展菌菇产业 。
改牛棚为菌棚,苏海军第一个响应 。他在自家牛棚安上了政府提供的架子,免费享受了政府提供的菌棒,还系统接受了闽宁菌菇园基地工作人员提供的种植蘑菇技能培训 。为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富陵村还采取“支部+农户+基地托管代种”模式,签订“购销协议”和“托管代种协议”,让村民安心发展菌菇产业 。
“不像我们这里种庄稼,一年只有一茬,蘑菇一年能出5茬,价格有保障,销路也不愁 。”自从种上蘑菇,苏海军和老伴儿全身心投入其中,精心照料,每茬出来,都喜获丰收 。刚开始收获时,蘑菇由村里组织专人集中收购,到后来,新采摘的蘑菇拉到附近的集市,随时都能卖个好价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