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AI产品已经逐步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
文章图片
现如今,各种AI产品已经逐步进入了我们的生活|Pixabay
19世纪,作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学科的鼻祖,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与艾达·洛夫莱斯(Ada Lovelace)尝试着用连杆、进位齿轮和打孔卡片制造人类最早的可编程数学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数理逻辑运算能力 。
20世纪初期,随着西班牙神经科学家拉蒙-卡哈尔(Ramón y Cajal )使用高尔基染色法对大脑切片进行显微观察,人类终于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几乎全部思维活动的基础,都是大脑中那些伸出细长神经纤维、彼此连接成一张巨大信息网络的特殊神经细胞——神经元 。
至此,尽管智能的具体运作方式还依然是个深不见底的迷宫,但搭建这个迷宫的砖瓦本身,对于人类来说已经不再神秘 。
智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构造形式 。
就像文字既可以用徽墨写在宣纸上,也可以用凿子刻在石碑上,智能,也未必需要拘泥于载体 。随着神经科学的启迪和数学上的进步,20世纪的计算机科学先驱们意识到,巴贝奇和艾达试图用机械去再现人类智能的思路,在原理上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以艾伦·图灵(Alan Turing)为代表的新一代学者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二战后新兴的电子计算机作为载体,构建出“人工智能”呢?
图灵在1950年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用以说明如何检验“人工智能” 。
文章图片
英国数学家,计算机学家图灵
这个“实验”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 )”:一名人类测试者将通过键盘和显示屏这样不会直接暴露身份的方式,同时与一名人类和一台计算机进行“网聊”,当人类测试者中有七成都无法正确判断交谈的两个“人”孰真孰假时,就认为这个计算机已经达到了“人工智能”的标准 。
虽然,图灵测试只是一个启发性的思想实验,而非可以具体执行的判断方法,但他却通过这个假设,阐明了“智能”判断的模糊性与主观性 。而他的判断手段,则与当时心理学界崛起的斯纳金的“行为主义”不谋而合 。简而言之,基于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思维,图灵和斯金纳都认为,智能——甚至所有思维活动,都只是一套信息处理系统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的运算模式 。因此,对于其他旁观者来说,只要两套系统在面对同样的输入时都能够输出一样的反馈,就可以认为他们是“同类” 。
1956年,人工智能正式成为了一个科学上的概念,而后涌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目标与方向 。比如说,就像人们在走迷宫遇到死胡同时会原路返回寻找新的路线类似,工程师为了使得人工智能达成某种目标,编写出了一种可以进行回溯的算法,即“搜索式推理” 。
而工程师为了能用人类语言与计算机进行“交流”,又构建出了“语义网” 。由此第一个会说英语的聊天机器人ELIZA诞生了,不过ELIZA仅仅只能按照固定套路进行作答 。
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应该简化自己的模型,让人工智能更好的学习一些基本原则 。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人工智能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一种早期的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程序,名为SHRDLU 。工程师对SHRDLU的程序积木世界进行了极大的简化,里面所有物体和位置的集合可以用大约50个单词进行描述 。模型极简化的成果,就是其内部语言组合数量少,程序基本能够完全理解用户的指令意义 。在外部表现上,就是用户可以与装载了SHRDLU程序的电脑进行简单的对话,并可以用语言指令查询、移动程序中的虚拟积木 。SHRDLU一度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成功范例,但当工程师试图将这个系统用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却惨遭滑铁卢 。
推荐阅读
- 物联网|卫星物联网,不可估量的未来
- 识别技术|识别技术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发展
-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智能发展之路
- 文旅|数字化推动文旅融合新发展
- 垃圾资源化|数字化技术助力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
- 区块链|作为“不能耍赖的账本”,区块链如何保证信息安全
- 螃蟹|英国菜难吃,究竟是民族的天赋,还是历史的选择?
- 糯米粉|初次到常州玩耍,不容错过的当地特色美食,是否你曾吃过?
- 山药|著名的美食城市,一定要挨个进行打卡,一个都不要错过
- 苏州|苏州人吃面吃的是精致艺术,吃的是完美,吃的是数百年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