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现象|中美专家携手揭示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生理调控机制

在糖尿病患者中 , 有一部分会发生“黎明现象” , 这意味着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敏感性的节律异常 。
采访人员25日获悉 , 中美两国医学专家携手研究揭示了REV-ERB基因控制胰岛素抑制肝脏糖异生昼夜节律的机制 。他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策略 。
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丁国莲课题组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孙正课题组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课题组等合作完成的相关研究论文2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杂志 。
据了解 , 在临床中 , 部分糖尿病患者患者在夜间或白天大部分时间内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 , 但在黎明时分 , 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 。此前 , 科学家们对小鼠和人类的研究就已发现 , 糖代谢中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昼夜节律 。但是 , 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的生理调控机制如何 , 一直未有明确答案 。
临床研究中 , 研究者利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 , 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黎明现象组和无黎明现象组 , 在不同时间点采集患者外周血 , 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多个生物钟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 , 并监测血清胰岛素、褪黑素等多个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状况无差异的情况下 , 有黎明现象的患者与无黎明现象的患者相比 , 其下丘脑中相关核受体的表达节律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
【黎明现象|中美专家携手揭示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生理调控机制】据介绍 , 该研究对糖代谢中胰岛素敏感性节律的调控机制的揭示 , 不仅是对生理现象的阐释 , 也为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 , 提供机制解释和治疗建议 。(陈静泓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