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起源|中国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提供鸟类起源演化重要证据

由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是如何起源、演化的?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古生物学界关注 。
中国、瑞士、德国科学家通过合作 , 对产自中国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一件约1.2亿年前的古喙鸟标本进行研究 , 最新揭示出鸟类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古喙鸟体型只有鸽子大小 , 因其不发育牙齿 , 所以代表了现代无齿的鸟类与具有牙齿的反鸟类分化的重要证据 。
同时 , 白垩纪(距今约1.45亿年-6600万年)繁盛的具有牙齿的反鸟主要栖息在树上 , 在66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与恐龙一同灭绝 。而古喙鸟等以种子为食的陆栖鸟类所占据的生态位使鸟类冠群得以在白垩纪-古近纪(K-Pg)大灭绝中存活下来 。这意味着现今所有的鸟类都是与古喙鸟相似的、地面生活且不发育牙齿的真鸟类的后代 。
【鸟类起源|中国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提供鸟类起源演化重要证据】由瑞士弗里堡大学克里斯蒂安·福斯(Christian Foth)、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营、德国阿尔特米尔河谷恐龙博物馆弗雷德里克·史宾德勒(Frederik Spindler)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林有海、杨锐等共同完成的古喙鸟研究成果论文 , 近日已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地球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发表 。
王世营博士研究生接受中新社采访人员采访介绍说 , 长期以来 , 德国索伦霍芬发现的始祖鸟一直是古生物学家探索鸟类起源的最重要的证据 。不过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 中国热河生物群发现大量带羽毛恐龙和原始鸟类 , 为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更多关键性证据 。
合作团队最新对热河生物群的古喙鸟化石标本进行研究 , 他们采用红蓝成像方式拍照 , 结果令人惊讶:其骨头发出红色光泽 , 而围岩仍然保持着灰色 。经过多次调试 , 该化石标本呈现出一幅伪彩图像 , 不仅提供研究所需的信息 , 还具有一定的美感 。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发现 , 该化石标本应该归属于古喙鸟 , 而且该标本体型较小 , 骨骼的愈合程度较低 , 代表了古喙鸟的幼年阶段 。此外 , 该标本解剖特征明显适合陆地行走 , 比如后肢较长 , 趾爪较短且弯曲程度较低 。
王世营指出 , 本次研究的古喙鸟化石标本最重要的信息来自于一团黑色的飞羽印痕 。如此发达的飞羽出现在体型娇小的幼年个体身上 , 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特征 。它表明 , 古喙鸟在体型明显小于体成熟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飞行能力 , 而现生鸟类具备飞行能力时体型则已经达到体成熟大小 。
此外 , 古喙鸟化石标本的腹部保存有一些尚未完全消化的种子化石 , 但未保存胃石 , 而体型更大古喙鸟则保存胃石 。研究团队认为 , 对现代食种鸟类的研究表明 , 处于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个体可能更喜欢不同大小的种子 , 这说明古喙鸟可能在发育过程中改变了食性 。(采访人员 孙自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