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甘肃凉州:“土地银行”让撂荒土地“生金”
夏末秋初,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S316省道旁,初具规模的发放镇日光温室产业园内,杨廷生正在自己承包的大棚里忙着打理秧苗 。他掐掉多余的西瓜瓜蔓,只留下长势最好的 。吸收充足营养的瓜蔓将顺着尼龙绳爬上近3米高的立架 。
这种立体种植西瓜的方式,叫作大棚吊蔓技术,不仅能让西瓜均匀受光,拥有上好的口感和色泽,还能节省土地利用率,让西瓜种植密度翻一番,产量大幅提升 。
新技术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是当地推行的土地新政策——土地银行 。这是借鉴银行运作模式,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通过“零存整贷”的方式,将农户手中分散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后,再流转给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进行连片耕种 。不仅能重拾撂荒地,还能让土地“生金”,产出更多价值 。
杨廷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发放镇人均只有1.2亩地,还比较分散 。过去,想要发展产业,总是有心无力;今年,镇上推广“土地银行”,建起了128座大棚,他才有机会大干一场,每天在两个大棚里忙个不停 。
“每个棚占地1.4亩,村民只需向土地银行支付1000元的‘利息’(土地承包费——采访人员注) 。我承包了两个棚,全都种上新品种西瓜,每年至少收3茬,一茬亩产1.2万斤左右 。”杨廷生算过不止一次账,每次都得出一个棚一年至少挣4万元的结论 。
这让杨廷生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他想着要将自家的5亩地也流转到“土地银行”,用收来的租金承包更多的大棚 。此外,他还要劝说在外务工的子女回到家乡,一道儿在家门口致富 。
这是不少当地群众的心声 。相关数据显示,在该镇今年6月竣工的128座320亩日光温室中,已有89座温室被70户农户承包,剩余的也在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的统一管理之下 。
“能如此快地见收益”超出了赵万峰的预期 。赵万峰是发放镇贾家墩村七社社长,在他承包的大棚里,一个个圆滚诱人的西瓜如同挂在树上一般 。
他记得年初时,镇、村干部第一次找他聊“土地银行”时,他还在心里打问号“能动员大家把土地放到银行吗?”“算起账来是有钱赚,可万一挣不到钱,说好的土地流转费,谁来承担呢?”
赵万峰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也算得上是村里的能人,但他并没有从土地里扒拉出多少钱来 。一度,他甚至和村里其他人一样,选择“弃地逃离”,开了一家木材加工厂 。
在和村民的交流中,发放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同样意识到了老百姓对土地这一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土地银行”由此应运而生 。
【撂荒地|甘肃凉州:“土地银行”让撂荒土地“生金”】“‘银行’家喻户晓,值得信赖 。以它做载体,老百姓能听懂,也更能接受 。”发放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翟龙龙说,这其实也相当于政府搭平台,政府为每一位土地“储户”“贷款户”做信用背书 。
为了打消老百姓的疑虑,发放镇党委、镇政府先是选择属于贾家墩村二组、六组、七组的320亩碎片闲置土地做试点,接着又派干部上门做土地主人的工作,动员他们当“储户” 。之后又统一平整土地,规划设计水、电、路、棚 。
“日光温棚很智能,温湿度智能控制、节水节能;认领新建大棚还能领5000元的补贴 。”一系列优惠政策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大伙儿也纷纷行动起来,像杨廷生、赵万峰一样,成为“土地银行”的“用户”,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
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同样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 。90后村干部杨宏将一些商贸公司引到了大棚外 。
一期工程完成后,发放镇党委书记齐鹏对今后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更多憧憬 。他告诉采访人员,发放镇日光温室产业园的总规划是建设新型日光温室600座1120亩 。现在,有了“土地银行”,这个目标并不难实现 。
推荐阅读
- 甘肃|南京大爷励志炒饭挣大钱,一天炒出800碗,有人天天吃有人很嫌弃
- 甘肃特产小吃哪些都是能带走的呢(甘肃特产推荐)
- 猪肉|甘肃岷县豪华早餐,一顿40元,牛肉按块卖“豪横”
- 牛肉|甘肃岷县豪华早餐,一顿40元,牛肉按块卖“豪横”
- 戈壁|甘肃民勤戈壁温室“水果西红柿”解锁乡村惠农“密码”
- 垦组词(汉字垦组词)
- 甘肃|甘肃人的早餐,到底有多“瓷实”?
- 甘肃电子一票通怎么开(怎么开电子一票通)
- 航天|甘肃金塔“航天游”渐成丝路之旅“新时尚”
- 豆腐|甘肃5代传承的百年老店,敦煌人从小吃到大,如今却引起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