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地破碎化|大熊猫小种群面临灭绝风险 栖息地破碎化现状亟待改善( 二 )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恢复大熊猫栖息地 。”欧阳志云表示,“如果大熊猫国家公园能实现破碎栖息地的恢复和连通,孤立小种群的数量将大大减少 。”
与此同时,还有16个大熊猫种群没有被纳入国家公园的保护范畴 。其中有12个种群比较小,面临的风险也更加突出 。特别是凉山种群和岷山北部的小种群,前景最不明朗 。
大熊猫种群的长期生存需要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环境,在当前野生大熊猫种群中,具备足够多的个体数量、较完整和连通的栖息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低的种群灭绝风险也相应较低 。
研究表明,在不考虑偷猎、采伐、放牧、竹子开花、自然灾害和其他人类活动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下,大熊猫种群中个体数量如超过60只,则100年内的灭绝风险基本为0 。所以,加快将孤立小种群融入保护地体系、增加孤立种群的个体数量成为降低灭绝风险的关键举措 。
重点加强栖息地恢复和监测
想要使野生大熊猫种群长期稳定性繁衍复壮,针对每一个高风险种群抢救性保护至关重要 。
“对于分布在国家公园范围外的小种群野生大熊猫,首先考虑扩建自然保护区或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将其纳入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保护伞下 。并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小种群所在栖息地,进行廊道建设,使之与周围的大种群进行连接 。”孔令桥说,“对于因天然障碍无法连接的极小种群,则可考虑科学评估后进行重引入,以实现小种群复壮 。”
而且,气候变化下的岷山北部小种群所在栖息地可能会增加,为大熊猫的重引入提供了条件 。与之相对,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的栖息地则有可能破碎化加剧,需加强这些小种群的追踪和监测,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需科学预测这些区域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的影响,研究野化放归的科学方法 。
对于分布在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可以通过国家公园内的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根据造成种群隔离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对森林破坏和农田开垦导致的种群隔离,可以通过森林恢复和竹子恢复提升连通性,同时实施生态补偿,减少人为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对道路建设导致的种群隔离,可通过修建隧道重新将栖息地连接起来;此外,还应通过完善的旅游管理降低或避免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的干扰 。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管理需充分考虑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状况及其成因,重点加强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区域的栖息地恢复,加强对孤立小种群的关注,加强栖息地和种群动态的监测 。
“几乎所有的大型野生动物都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的威胁 。”欧阳志云说,“希望我们这项研究发现的问题与提出的建议,能为其它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采访人员何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