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通量|监测碳排放,中国碳卫星获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研究组联合中、英多位科学家,在《大气科学进展》发表研究论文,介绍中国碳卫星首幅全球碳通量数据 。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
【碳通量|监测碳排放,中国碳卫星获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国际上继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 。
该团队基于我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TanSat)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新一代卫星的设计与研发将面向我国双碳目标的监测需求、国际社会的盘点需求,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中和” 。
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会产生较强的温室效应,被认为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关键原因 。为减缓二氧化碳过度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1992年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逐步对各国碳排放状态加强约束 。《巴黎协定》提出,2023年起,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盘点的计划,以评估各国的实际行动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贡献 。
全球盘点有助于了解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等行动对气候变化趋势的影响,卫星遥感将在全球统一、无偏差的碳收支核算中发挥重大作用 。
随着大气探测和模型模拟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溯源碳排放的方法,被认为是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成果的有效方法 。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法依赖于观测和模拟 。在观测方面,卫星遥感由于特殊的观测地点和方式,可以在二氧化碳全球观测中发挥较大作用,特别是在全球覆盖高分辨率的观测上,能够做到看得广、看得清;而模拟则主要是通过大气输送模型,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出大气二氧化碳传输过程和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地方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 。
为了观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日本和美国成功发射了温室气体专用探测卫星之后,2016年12月22日,中国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成为国际第三颗温室气体卫星,其目标是实现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高精度监测,为碳排放科学研究提供卫星资料 。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碳同化系统与全球化学输送模式相结合,成功同化卫星观测数值与模拟数值,得到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值 。研究结果表明,与先验通量相比,不确定度减少了30%—50% 。
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国碳卫星观测资料,科研人员估算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共12个月的全球陆地碳净通量 。估算结果与利用日本GOSAT卫星和美国OCO-2卫星资料的估算结果大体一致 。这表明我国首颗碳卫星具有了全球碳通量监测的能力 。崔雪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www.iapjournals.ac.cn/aas/en/article/doi/10.1007/s00376-021-1179-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