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民|昨晚上海人的朋友圈都被“600号月饼”刷屏了?从画廊到月饼,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何以频频“出圈”( 二 )


陈智民|昨晚上海人的朋友圈都被“600号月饼”刷屏了?从画廊到月饼,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何以频频“出圈”
文章插图
在精神病院里为患者建画廊办画展,在不少人看来实属疯狂。但这个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已在陈智民的脑海中酝酿了十年。
早在十年前,他就关注到南京艺术家郭海平帮助具有艺术天赋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创作。看到那些充满张力的图画,他深受震撼。进入市精卫中心工作后,陈智民想,“作为专攻精神病例传记学的医生,我能否做点什么?”他决定在医院进行一场“艺术实验”。
绘画一直是医院康复治疗的一部分。在他的建议下,市精卫中心不仅邀请艺术家指导日间康复中心的学员进行创作、还在闵行院区B1病房创办“艺术特色病房”、在康复二科开办“原生艺术画室”。在“艺术特色病房”中,陈智民从90位患者中发掘了十多位有创作热情和天赋的“病人艺术家”,先后为他们举办两场面向内部的“病人艺术家”画展,赢得不错反响。
陈智民|昨晚上海人的朋友圈都被“600号月饼”刷屏了?从画廊到月饼,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何以频频“出圈”
文章插图
“能否给病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感受、发表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外界建立精神连接的设施?”陈智民大胆建议,“我们想要在精神病院里头搞一个画廊出来!”
画廊展览不仅要充当“病人艺术家”们稳定的“倾诉热线”,还应为关心精神健康和艺术的朋友们打开一扇了解病人精神世界的窗口。最终,在院康复科和疾控分中心的支持下,今年8月9日,画廊正式落地,首秀就广受关注。
在陈智民的设想中,“600号画廊”未来要以高规格要求自己。这里不是“几幅画贴一贴”,而是以“艺术欣赏和交流”为目的的画廊。未来,该画廊将定期举办画展,展览作品不仅来自住院的病人艺术家,还包括社会上有精神困扰的艺术家们。
同时,他希望将“600号画廊”打造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人文艺术空间。“未来,这里不仅有静态的展示,还要有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内容。”陈智民介绍,包括且不限于邀请艺术家做跨界对谈、举办精神健康与艺术的相关讲座、开办科普影像展、出售相关文创产品等。
陈智民|昨晚上海人的朋友圈都被“600号月饼”刷屏了?从画廊到月饼,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何以频频“出圈”
文章插图
600号的走红会是昙花一现吗
从“600号画廊”到“600号月饼“,作为一家专攻精神诊疗的医院,市精卫中心何以频频“出圈”?
在一众声音中,有人认为:网红现象反映了医院服务的周全和认真,是医院的口碑带来了高关注度。还有人说,这是一场关于精神疾病的祛魅。这场市民的“沸腾”折射出一点: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健康,大家对精神障碍患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事实上,对许多上海人来说,宛平南路600号是有点特殊的地方。“侬刚从600号出来啊。”“600号哪能把侬放出来呃?”尽管提起600号,总有人不时化身段子手揶揄一番,但一旦出现情绪问题,市民首先想到的还是这里。不管心绪如何纷扰,在这里,可以让糟糕的情绪获得疏解。因为这里不仅够专业,还够有“人情味”。正如一位已出院的网友所言:这是一家温暖的医院,并非只是铁门与栅栏 。
“作为精神科医生,除了身体健康,我们关注的是出院患者能否身心愉悦地生活,重回生活的正常轨道,活出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样子。”陈智民说,这正是他在医院进行艺术实验的意义所在。
绘画不仅疗愈精神障碍患者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患者的心灵,给予他们抵御孤独的力量。据悉,这批“病人艺术家”多为中老年患者,长期在院接受治疗,其中不少已年过七旬。他们的日常生活较为单调,亲属很少来探望。在陈智民的理解中,这场艺术实验的最终效果就是做一罐着色剂,为这些被忽视人群的平淡生活增添一抹亮色,为他们找到重新走进生活的牵绊和认真生活的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