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录|给植物拍“证件照”,祁连山“巡逻兵”18年成就两本“真经”( 二 )


每每提起这些 , 安国庆从来都是摇头摆手 , “这有什么难的 , 都习惯了 。”
“这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怎么也说不完 , 堪比《西游记》里的‘取经路’ 。”安国庆的女儿安丽娜嗔怪 。因为安国庆的“冒失” , 家人没少操心 。
如今安国庆年事已高 , 腿脚不复当初 。为了方便照顾父亲 , 安丽娜一有空便会和他一同进山 , 成了父亲的“最佳拍档” 。
在安国庆家里 , 另一个吸引采访人员目光的地方是一个装满相机、镜头的柜子 。东风、尼康、佳能 , 定焦、长焦、微距……加起来足有十几台 。有的相机贴上了胶布 , 有的镜头被摔碎 。
安丽娜告诉采访人员 , 这些相机差不多是安国庆退休后的全部“身家” 。
为什么一定要给植物留张彩色照片?安国庆说 , 他看过的很多早期植物图鉴上都是墨线图 , 寥寥几笔能勾勒出植物的柔美形态 , 但由于缺乏色彩和细节 , 无法为科学辨识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
安国庆下定决心要为自己遇到过的植物留存“完美容颜” 。2003年购入第一台相机后 , 他下足了“笨功夫” 。
“上午10点左右 , 黄花植物 , 用F5.8、1/250秒、6毫米 , 偏亮 , 光圈该设在8左右 。”这是安国庆笔记本上的一段植物摄影记录 , 旁边还配上了太阳光线角度的图画 。像这样 , 每一张照片拍摄时设置的数据、时间、效果 , 是否需要重拍 , 安国庆都一一记下 。
“拍植物一定要细心 , 颜色要正 , 形状要完整 , 绒毛和花纹都要清晰 , 每个生长阶段都得尽力拍上 。”安国庆说 。
对于拍摄这件事 , 安国庆特别谨慎 。但笔记本依然有一些地方写着“照片失色、颜色不理想(无补)” 。“有一些花没拍好 , 再去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了 。”“无补”二字 , 对安国庆来说分外沉重 。
拿回了植物的“证件照” , 下一步就是辨识和定名 , 给植物办“身份证” 。
安丽娜说 , 除了上山 , 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房间搞鉴定 , 经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
七本《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每一本大约3厘米厚 , 收录了中国9000多个物种的信息 , 这是安国庆最初鉴定植物的资料来源 。
一页一页翻过去 , 几册书都被安国庆翻烂 , 其中还夹杂着他对信息的补充 。有时鉴定一个物种可能就得花上十天半个月 。
安国庆的鉴定既不迷信权威 , 也不坚持自己的一家之言 。除了多方资料辅证 , 他还要再找专家确认 。有过误认 , 也纠正过《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时间一长 , 安国庆练就了“火眼金睛” 。对普通人来说 , 有的植物看起来形状颜色花纹一模一样 , 但是安国庆就能看出来花瓣底下的黑点数量不同 , 从而确定该物种是不是一个新的变种 。
18年风雨兼程的“取经路” , 反复走过那些弯弯道道、沟沟岔岔 , 取到的“真经”便是这十几万张照片、1300多个植物种和两本植物图鉴 。
祁连山里的“巡逻兵”
拿起晾干的植物标本 , 安国庆用牙刷轻轻地拂去标本根部的尘土 , 一边吹 , 一边按美观清晰的形状将植物在台纸上摆好 , 迅速穿针引线后 , 扎上一个个孔 , 把线穿过去 , 边缝还要边调整植物的位置 。这是安国庆缝制植物标本时重复了千百遍的场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