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水生动物|长江珍稀旗舰物种何时转危为安?

随着长江大保护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部分珍稀旗舰物种大幅衰退的趋势初步遏制 。但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白鲟、白鱀豚、鲥鱼、鯮鱼等灭绝多年,中华鲟已连续4年未发现自然繁殖,长江鲟野生种群几乎绝迹,长江江豚极度濒危……
专家认为,长江十年禁渔是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的一大步,要进一步巩固拓展禁渔成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濒危水生生物“保种”力度,大力开展种群重建研究和实践,努力使在长江生活了超亿年的旗舰物种转危为安 。
珍稀旗舰物种境况有喜也有忧
根据中央部署,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 。长江流域禁捕1/3以上任务在湖北,2.6万多名湖北渔民告别“江湖”,转身上岸 。
人类呵护自然,自然反哺人类 。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推行仅半年多,长江、汉江湖北段鱼多了,江豚多了,一些多年不见的珍稀鱼类又出现了 。
6月,科研人员在长江嘉鱼段调查监测到1尾刀鲚,这是30年来第2次监测到刀鲚上溯到长江湖北段 。随后,有群众拍摄了一段江豚跃出汉江潜江段江面的视频,这是近30年来湖北省潜江市首次发现江豚活动 。
今年以来,长江江豚屡屡现身长江湖北段 。在宜昌,江豚成群出游、江豚母子同游、怀孕江豚独游的视频引来众多关注;在武汉,城区江段多次出现江豚踪影,引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市民的关注;在荆州,江豚群体不断扩大,成为江豚迁地保护典范 。在长江沿线的南京、镇江等地及洞庭湖、鄱阳湖等通江湖泊均有江豚出没,种群数量之多、出现频率之高让人振奋 。
专家表示,江豚现身反映出长江、汉江禁捕工作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 。“江豚主食小型鱼类,长江‘十年禁渔’使得江豚饵料增多,为江豚回归提供了保障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说 。
江豚频频现身,红嘴鸥成群出现,麋鹿种群不断扩大,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湖泊和湿地越冬候鸟逐年增多……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长江大保护一定程度遏制了环境加速恶化的趋势 。
然而,仍有不少长江珍稀旗舰物种境况堪忧 。2019年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等人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长江白鲟已灭绝”的结论引发广泛关注 。危起伟表示,2003年之后,白鲟已经绝迹 。灭绝结论经过了长期严谨的科学论证,并经过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 。
白鲟的灭绝意味着长江又一特有物种消失,长江水生旗舰物种中原来仅有的4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乎“全军覆没”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邹桂伟介绍,白鱀豚先于白鲟,于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鲟野生个体仅存20尾;2013、2015、2017、2018、2019和2020年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中断,物种延续岌岌可危 。
前不久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江豚,境况也不容乐观 。2017年科考结果显示,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仅相当于大熊猫的一半 。多位专家认为,近年江豚比之前活跃,但数量是否有所增长,要再组织科考评估 。可以肯定的是,江豚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
此外,邹桂伟介绍,与历史分布鱼类相比,长江重点禁捕水域历史有分布而近4年未采集到的鱼类124种,隶属9目16科,占总种类数的29%,包括长江特有种75种、濒危种32种、国家保护动物2种 。
“长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问题很复杂,物种的衰退甚至灭绝折射出生态系统的状态,但物种灭绝是累积过程,不能完全反映长江近几年的生态现状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说,“长江大保护是长期的,生态变化也是长期积累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