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杀吕留良?没别的原因,就是这口气必须得找地方出 。
吕留良及其后世党羽遭到了满清的肉体清算 。但是,吕留良的作品却被保留了 。因为雍正要在思想杀消灭吕留良主义,于是下令不得销毁吕留良的作品,留着这个靶子,然后大清朝一起搞批判 。而批判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大义觉迷录》 。
这也是一个奇葩神逻辑,大清朝特有的文字狱 。
乾隆为什么要杀曾静?
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登基 。就在当年,乾隆立即下了一道圣旨:
曾静大逆不道,虽置之极典,不足以蔽其辜,乃我皇考圣度如天,曲加宽宥 。夫曾静之罪,不减于吕留良,而我皇考于吕留良则明正典刑,于曾静则屏弃法外者,以留良谤议及于皇祖,而曾静止及于圣躬也 。今朕绍承大统,当遵皇考办理吕留良案之例,明正曾静之罪,诛叛逆之渠魁,泄臣民之公愤 。
曾静这家伙大逆不道,比吕留良也差不到哪去,杀了都不足够赎罪的 。我老爹雍正把吕留良杀了,却没杀曾静 。原因是:吕留良骂了我父亲的父亲,我父亲当然不能忍;而曾静只骂了我父亲,我父亲只能忍辱负重 。简单说就是:骂皇帝的曾静可以忍,但骂皇帝爹的吕留良不能忍 。现在我乾隆登基了,我是皇帝了,曾静你就是骂过皇帝爹的人 。那怎么办?之前怎么收拾吕留良,现在就怎么收拾你,必须明正典刑、以平民愤 。
文章插图
处死曾静,只是因为之前是骂皇帝而现在是骂皇帝他爹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乾隆接下来就不会下令销毁《大义觉迷录》 。真正的原因是雍正的意识形态工作失败了 。
《大义觉迷录》的主要议题是批判满汉之争、华夷之辨 。但是,老百姓却对这些高大上的议题完全不感兴趣 。感兴趣的是什么?当然是八卦了 。
书中各种宫廷秘闻、官场运作,堪比莎士比亚戏剧,在那个苦闷的社会,全是八卦猛料 。这可比什么小说京戏有意思多了 。雍正想要制造一场阳春白雪的舆论批判,而传播的过程中却全成了宫廷狗血的八卦 。
随后,各种脑补、各种八卦,愈演愈烈且连绵不绝 。比如雍正登基是否合法、康熙是否自然死亡,甚至还杜撰出吕留良的后人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故事 。
雍正自以为正本清源,结果却越描越黑 。于是,《大义觉迷录》适得其反了 。
之前举国发行《大义觉迷录》是意识形态工作,现在举国销毁《大义觉迷录》也是意识形态工作 。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雍正失败了,乾隆也失败了 。雍正的正本清源成了越描越黑,而乾隆的举国焚书却让天下人信以为真了 。老百姓把八卦全都当成了真事 。而且,某些有识之士更是早就看出此书必须被禁,于是早就给私藏起来 。
雍正和乾隆,对待曾静案的不同处理,却表明满清统治集团的一个重要转变:
在雍正时代,统治集团是自惭形秽的,人言可畏,他们在意这种人言,这就是思想文化上的不自信,认为中原文化确实高自己一等 。
在乾隆时代,统治集团开始自信了,人言不足畏、汉人不足法,满清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就是因为自己足够优秀,自己要高中原一等 。
既然有了这个态度上的转变,那么乾隆杀曾静也就不会再有什么顾虑了 。
【雍正亲自审问曾静结局 乾隆大帝乾隆为什么杀曾静】但是,认同自己够优秀,就能成为一种超越性吗?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近代民族主义的冲击,这种自我优秀的认同,简直不堪一击 。因为难以融合、无法超越,或统治者难以实现共识的凝聚,导致中国迟迟无法向现代国家转变 。偌大中国,在列强面前,一直吃亏 。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是最鲜明的注脚,政治精英和人民大众在外敌面前也是分裂的,甚至利益上都无法统一 。
推荐阅读
- 郑春华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雍正王朝里太子和郑春华的关系
- 年羹尧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正史
- 清史雍正继位之谜大揭秘 康熙和雍正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 邬先生历史上有其人吗 雍正王朝里面的邬先生结局是什么
- 为什么把乔引娣留在身边 雍正王朝乔引娣结局最后去哪了
- 郑春华是谁的女人 雍正王朝为什么要杀郑春华
- 历史上雍正是满清第几代皇帝 四阿哥雍正做了几年皇帝
- 邬先生为什么不跟李卫了 雍正登基邬思道为什么要离开
- 历史上八阿哥胤禩的真正死因 八王爷死前给雍正的信
- 邬思道不娶年秋月的原因 雍正为什么不成全邬思道和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