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南园十三首古诗带拼音版( 七 )


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三、四句遒劲悲怆 , 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 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 , 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 。“辽海”指东北边境 , 即唐河北道属地 。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 , 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 , 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 。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 , 屡战屡败 , 弄得天下疲惫 , 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 。国家多难 , 民不聊生 , 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 , 朝廷重用武士 , 轻视儒生 , 以致斯文沦落 , 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 。
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 , 实即作者自己 。“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 , 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 。此与屈原的“悲回风之摇蕙兮 , 心冤结而内伤 。……鱼葺鳞以自别兮 , 蛟龙隐其文章”(《九章繁胤纭罚┢挠邢嗨浦ΑJ卑稻柙蛭恼虏幌裕庹乔浴氨胤纭保ò矗骸盎胤纭奔辞锓纾⒗詈刂浴翱耷锓纭钡恼嬲颉?/p>这首诗比较含蓄深沉 , 在表现方法上也显得灵活多变 。首句叙事兼言情 , 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 , 炼字的功夫极深 。次句写景 , 亦即叙事、言情 , 它与首句相照应 , 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 。“玉弓”一词 , 暗点兵象 , 为“辽海”二句伏线 , 牵丝带笔 , 曲曲相关 , 见出文心之细 。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 , 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 , 颇具含蓄之致 。三、四两句若即若离 , 似断实续 , 结构得非常精巧;诗人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 , 从而深化了主题 , 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
其七
这是一首述怀之作 。前两句写古人 , 暗示前车可鉴;后两句写自己 , 宣称要弃文习武 , 易辙而行 。
首句描述司马相如穷愁潦倒的境况 。这位大辞赋家才气纵横 , 早年因景帝“不好辞赋” , 长期沉沦下僚 , 后依梁孝王 , 厕身门下 , 过着闲散无聊的生活 。梁孝王死后 , 他回到故乡成都 , 家徒四壁 , 穷窘不堪 。(见《汉书匪韭硐嗳绱罚翱丈帷保钦庵智榭龅男凑铡@詈匾运韭硐嗳缱钥觯鲇谧愿海鲇谧员4尉湫炊剿贰U庖彩且晃缓苡胁拍艿娜耍赖老斩瘢诠⒅校R钥嫘Φ男问浇蟹碲桑员苊庵毖糟I稀=峁何涞壑话阉弊髻接趴创谡紊喜挥栊湃巍S胁拍芏坏檬┱梗缎橙∪荩鹛柚丈剿返脑庥鍪撬刮穆偕サ挠忠桓隼ぁJ嘶毓死罚巴俺蹋幻飧械矫H弧?/p>三、四句直接披露怀抱 , 借用春秋越国范蠡学剑的事迹 , 表示要弃文习武 。既然历来斯文沦丧 , 学文无用 , 倒不如买柄利剑去访求名师 , 学习武艺 , 或许还能有一番作为 。诗人表面显得很冷静 , 觉得还有路可走 , 其实这是他在屡受挫折 , 看透了险恶世道之后发出的哀叹 。李贺的政治理想并不在于兵戈治国 , 而是礼乐兴邦 。弃文习武的违心之言 , 只不过是反映理想幻灭时痛苦而绝望的反常心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