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方马为什么没北方马好?三国时期东吴的马都是从哪来的?( 六 )

(一)东吴骑兵规模太小,人数太少
孙权在位时虽然极力四处扩展骑兵马匹来源,但效果有限 。东吴只有三国中后期和蜀汉的关系比较稳定,能够获得数量相对较多的蜀马 。但蜀马并不是适合用于骑兵作战的良驹骏马,蜀汉本身的骑兵部队亦不甚强,更何况马毕竟是战略物资,吴蜀关系再好,蜀汉君臣也未必希望给东吴太多的马 。因此,东吴骑兵始终缺乏充足的马匹,规模受到极大限制 。
据《太平御览》引《会稽典录》载,东吴名士朱育曾对钟离牧说:“大皇帝以神武之姿,欲得五千骑乃有可图 。今骑无从出,而怀进取之志,将何计?”朱育称孙权的谥号“大皇帝”,说明此时孙权已死,朱育的话表明孙权意图建立一支五千人以上规模的骑兵部队的愿望,至死未能实现 。孙权受到马匹来源的限制,始终未能建立一支符合其主观理想和客观需要的骑兵部队 。
(二)东吴骑兵将领后继乏人
东吴早期的骑兵将领,多为北方人或曾经游历北方的人士,这些人在东吴政权逐渐江东本土化的的过程中,地位实际上不断下降,他们无心也无力培养下一代骑兵将领人才 。程普之子程咨默默无闻,韩当之子韩综叛吴降魏,后为诸葛恪擒斩,太史慈之子太史亨官至越骑校尉,这倒是和骑兵有点关系,但越骑校尉属于中军的领军卫系统,是戍卫宫城的禁军,一般不承担野战任务,而且太史亨没有任何值得史书一提的事迹,可以想见他的骑兵才能远远不及乃父 。

古代南方马为什么没北方马好?三国时期东吴的马都是从哪来的?

文章插图
孙吴集团早期的北方系骑兵将领到了第二代就出现断层了,他们连自己的儿子都培养不好,更别指望他们能培养好其他人 。孙权虽然重视在贵族官僚子弟中进行骑兵教育,但缺乏足够的师资,其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的 。
(三)东吴后期渐渐丧失重视骑兵的风气
在孙吴集团早期,由于孙坚、孙策、孙权的重视和提倡,其整体上的风气以善于骑马为豪 。但到了孙吴政权后期,崇尚骑兵的风气出现了变化 。
《三国志·吴嗣主传》注引《晋纪》载,孙晧时,东吴光禄大夫纪陟出使魏国,路经寿春,魏国寿春将领王布为其表演骑射,然后问:“吴之君子亦能斯乎?”纪陟回答:“此军人骑士肄业所及,士大夫君子未有为之者矣 。”从纪陟的话中不难看到,到了孙晧时期,东吴有身份的士族已不太善于骑射,而且已经不以会骑术为荣,甚至还带有一点点鄙视的意思 。当年太史慈和孙策骑马单挑的英武风气在东吴已经不复存在 。这说明东吴士大夫已丧失重视骑兵的尚武传统,其中隐约已可看到后来东晋等南朝政权士大夫文弱风气的端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