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生命力( 四 )


皎然生卒年月不见文献记载 。 据现代学者考证, 应为开元八年(公元朝720年)――贞元末年(公元800年)俗姓谢, 字清昼(一说名昼, 昼上人), 晋代着名诗人谢灵运十世孙, (实为谢安后裔) 。 湖州长城(浙江吴兴)人, 是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产地, 嗜茶亦善烹茶 。 出身儒学世家, 有良好的幼学基础, 博览诸子百家, 及长学道伤了身体, 中年在杭州灵隐寺受戒, 遁入空门, 专心于禅宗, 不久回故乡吴兴(今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时, 已是着名的诗僧和学者 。 唐代着名诗人刘禹锡说他是:“世之言诗僧多出于江东, 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 。 ”更有人说他是:亦一代伟才焉 。 而其僧人的身分, 自然地能使他长期地生活在民众中间, 汲取民间营养 。 与官宦、文人、道士、僧俗多有交往, 常与韦应物、灵彻、颜真卿、袁平、李萼、张志和、陆羽等诗歌唱和往还, 过从甚密 。 学习律宗、律藏, 南北禅宗, 内外兼修, 着作颇丰, 着有《皎然集》(即《杼山集》)十卷;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诗式》五卷、《诗评》三卷、《诗议》一卷, 其中《诗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它奠定了唐诗创作的理论基础;还着有《茶诀》三卷、《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传世 。 他秉承儒家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为其一生使命, 参禅悟道作诗, 集儒释道于一身, 其学识素养、惊人的智慧和哲人的思维方法, 和他同时代的人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 他把中国“茶道”概念与唐诗结合;把“茶道”的深邃文化艺术内涵与唐诗的文学艺术结合;把“茶道”中的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态度与唐诗的浪漫气息结合;这无疑丰富了“茶道”的文化艺术内涵;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茶道”及中国茶文化的认识 。 通过唐诗来表现“茶道”, 既能便于传诵, 又能提高“茶道”的文化品位, 也给“盛唐气象”增添了光辉色彩 。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知识 茶道文化 茶文化与茶健康 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