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喝出福鼎白茶的“山头”,算你厉害!( 二 )


点评:管阳位于福鼎内陆山区 , 境内茶山平均海拔都在500米以上 , 是公认的福鼎白茶最佳产区之一 。 西昆村则是管阳代表性产区 , 由于海拔较高 , 茶的香气比较高扬 , 汤感也颇为甘甜 。 今年福鼎茶青价格的普涨 , 西昆村的茶青更是供不应求 , 而且基本都是供应本村茶厂 , 外村外镇的人要收很难 。 尽管有熟人引荐 , 凛风素雅夫妇在这里收青还是大费周章 。 据凛风说 , 当地茶农几乎没空搭理他们 , 足足被“晾”了3个多小时 , 才勉强同意匀出200多斤青卖给他们 。
3.磻溪油坑村
外形:叶色灰绿或翠绿 , 芽头嫩、白毫显 , 茸毛厚 。 叶片较大、舒展 , 芽头肥壮 , 枝梗颀长 。 较匀、净 。
香气:馥郁饱满 , 毫香显、足 。 花香、糯香融入汤中 。 冷嗅杯底 , 花蜜香显 。
汤色:浅黄 , 澄净透亮 。
滋味:醇厚甘甜 , 细腻 , 、层次感丰富 。 茶汤充盈口腔时 , 感到厚实有“内容” , 入口则顺滑爽润 , 回甘快 , 且丝丝入扣 。
叶底:浅灰绿 , 叶脉微红 , 柔软舒展、明亮 , 较匀整 。
款茶样汤色、叶底对比
点评:磻溪位于太姥山脉西麓 , 是福鼎面积最大的乡镇 , 也是福鼎海拔最高的产茶乡镇 , 全镇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 , 气温通常也比低海拔地区低2~4℃ 。 起伏的群山 , 茂密的森林 , 肥沃的土壤 , 遍布的溪涧 , 缭绕的云雾 , 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 茶青的内含物十分丰富 , 因而磻溪是福鼎首屈一指的最优质白茶产区 , 以至于茶圈有“福鼎白茶非磻溪不喝”之说 。
磻溪最核心的产区有湖林村、吴样村、黄冈村等 , 量少价高 , 而且无熟人引荐 , 凛风只好退而求其次 , 收购距离湖林村不远(约4公里)的油坑村茶青 。 尽管如此 , 做出来的茶还是完全具备了磻溪白茶的“香、厚、甜、浓”等特质 , 表现令人满意 。
茶圈有“福鼎白茶非磻溪不喝”之说
余绪:
在凛风看来 , 若不是非常认真地去“咀嚼”寻味 , 三地茶的区别并不像武夷岩茶的“坑涧”或云南“山头”那么突出、那么明显 。
究其原因 , 可能茶青均是出自有一定规模的茶园 , 因而人工干预的成分较多 , 而且管理方式、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 。 明春 , 他会提早做好准备 , 收购荒野茶青 , 那样就更直接自然的状态 , “也许就会更容易品出不同地域条件的品质差异” 。 他还计划增加太姥山、白琳柴头山两个产区 , 统一进行对比 。
在收青过程中 , 令夫妇俩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茶农的眼神 。 “对外来收青客尤其是陌生面孔 , 当地茶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带着防备心理 。 ”他们颇为感慨 。
的确 , 近年来 , 福鼎白茶的茶青价格总是“涨”声一片 , 让茶农们尝到了不少甜头 。 但是 , 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 , 一些急功近利的茶农便不停地向茶树“索取” , 以至于夏暑茶也采 , 而不是休养生息 , 以保证来年春茶的品质 。 “过度采摘 , 无异于竭泽而渔 。 ”凛风深表担忧 。
同时 , 白茶市场的火爆 , 在福鼎涌现了许多加工厂和小作坊 。 据凛风观察 , 这些厂家主要是做量 , 大量收青 , 然后采用机械大规模制茶 。 通常 , 按照传统工艺 , 是要“看天做茶” , 制茶通常需要5~7天 , 而工厂化生产仅需14~17小时就可出成品 。
以萎凋为例 , 手工制茶 , 水筛可供摊青的数量很有限 , 约4~6斤/筛 , 而工厂化生产 , 在萎凋槽里一次下青20~30斤 , 青叶厚度约10厘米 。 尽管效率大大提高 , 但往往会出现萎凋不足 , 反映在成品上就会出现入口麻、涩 , 且化不开 , 并伴有“刮喉”感 。 而且 , 此类茶贮藏一段时间后转化较慢 , 口感变化很小 。 “手工与机械 , 品质与效率 , 似乎总是很矛盾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