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的诅咒( 三 )


【印度病人】    
印度则是一个不同的故事 。 肆虐于印度的间日疟以不稳定传播的方式存在 , 对成年人更加致命 。 由于没有足够频繁的感染来维持保护性免疫 , 人们终身都受到疟疾的威胁 。 同时 , 印度人缺少Duffy抗原阴性基因的保护 , 使间日疟与恶性疟一道成为危险的杀手 。    
1947年 , 3.3亿印度人中有7500万感染疟疾;20世纪上半叶的印度 , 死于疟疾的人数超过死于其他原因的总和 。 为避免疟疾侵袭 ,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最嗜好的饮料之一即是杜松子酒加奎宁水 , 它后来演变为酒吧里的宠儿金汤力 。    

热带的诅咒

文章插图

参思生死无常 , 注重来世的佛教出现在印度 , 可能并不是偶然的 。 《首楞严经》卷五:“从无始际 , 与诸无明 , 俱灭俱生 , 虽得如是多闻善根 , 名为出家 , 犹隔日疟” , 间日虐的寒热无定 , 被佛经用来比喻无明的生灭 。    

疟疾和其他热带疾病的盛行 , 使大量的能量被这些微生物消耗 , 统治者们难以征调足够的军人和从事公共工程的劳力 , 以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 印度诸帝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脆弱 , 可能与之不无关系 。 论者常将热带印度与温带中国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制度比较 , 可谓谬以千里 。    
更进一步 , 印度的种姓制度可能与疟疾等热带病也不无关系 。 近年来对印度人基因组的研究表明 , 严格实施种姓内通婚的种姓制度已绵延了数千年 。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 , 外来的入侵者(如约三千年前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南下进入印度热带地区时 , 遭受了疟疾等热带传染病的侵袭 , 种姓制度和跨种姓接触的禁忌成为一道防火墙 , 体现了入侵者与传染病保持安全距离的恐惧心理 。    
【难以祛除的诅咒】    
今天 , 疟疾稳定传播区和其他区域间的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依然十分困难 , 外国投资者对疫区畏之如虎 。 1998年 , 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在莫桑比克投资14亿美元兴建电解铝厂 , 两年内即有7000例疟疾感染 , 13位外派员工死亡 。    
疟疾抑制了疫区的贸易和外国投资 , 经济发展自然成了奢望 。 世界疟疾疫区地图 , 其实就是世界贫困国家地图 。    
美洲的两个北温带国家和三个南温带国家 , 平均收入是夹在其中17个热带国家的5倍;非洲最富裕的5个国家也位于非洲的南北温带地区 。 热带地区几乎没有发达国家 , 疟疾难逃其咎 。    
疟疾不但抑制疫区与外界的交往 , 还抑制了本地人民的活力 。    
由于生下的孩子有很大几率无法活到成年 , 非洲人生儿育女时更倾向于重数量轻质量 , 而持续高生育率的社会 , 女性不得不将几乎全部时间用于生育和抚育孩子 , 丧失工作机会 。    
今天 , 疟疾仍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 从下图可以看到 , 生育率超过4的区域几乎与疟疾的稳定传播区完全重合 。    
 
热带的诅咒

文章插图

而那些幸存下来的人 , 由于童年时反复感染疟疾对大脑和身体器官的发育造成损害 , 学龄儿童的学习时间也受到影响 , 使全社会的人力资本难以有效形成 。 饱受疟疾折磨的人群普遍精神萎靡 , 缺乏进取心 , 注重短期利益 。  

热带的诅咒

文章插图

近200年来流行病学的进步消灭了大部分致命传染病 , 并将剩余的少数逼入死角 。 但疟疾这一最古老的传染病 , 仍是屹立在人类面前的最后一座堡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