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大便,治疗肠道感染?( 二 )


施行大便移植的医生对这个管理瓶颈甚为不满 , 因为目前急需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新方法 。 过去30年中 , 作为公认的因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后果 , 艰难梭菌感染已从还可忍受 , 演变成了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 。 自2000年一个新的剧毒菌株出现起 , 感染病例变得日益常见 , 除了老人 , 儿童、孕妇和并无明显健康风险的人也会中招 。 一项研究估计 , 从2000年到2005年 , 因艰难梭菌感染入院就诊的成年患者数量增加了一倍多 , 由134 000例增加到291 000例 。 另有一项研究表明 , 艰难梭菌感染在普通人群中的致死率增加了3倍 , 由1999年的每百万人5.7例增加到2004年的每百万人23.7例 。
艰难梭菌感染也越来越难治了 。 拜抗生素耐药性增强所赐 , 标准疗法目前需要依赖两种药物:甲硝唑和万古霉素 。 两种药都是所谓的广谱抗生素 , 这意味着它们能对付的细菌种类很广 。 因此 , 当使用这两种药物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时 , 它们也会杀死肠道内大部分的有益细菌 。 这些细菌曾经占据的空间 , 随后就会成为在药物攻击中存活下来的艰难梭菌的乐土 。 结果 , 曾经发生过一次艰难梭菌感染的患者约有20%会复发;复发过一次的患者约有40%会再次复发;复发两次的患者约有60%还会再复发几次 。 有些患者别无选择 , 只能切除结肠 。 [2011年5月 , FDA通过了一种对抗艰难梭菌感染的新药——非达霉素(fidaxomicin) , 这是一种窄谱抗生素 , 用药后的复发次数会减少 。 ]
【绕开大便移植的藩篱】
为什么移植微生物能够消除艰难梭菌感染 , 具体机制还没完全研究清楚 , 不过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胃肠病学家、免疫学家亚历克斯·克鲁茨(Alex Khoruts)已经证实 , 植入的细菌确实会接管肠道 , 替代“缺席”的有益细菌 , 打败艰难梭菌 。 过去两年多 , 他已经做了20多次大便移植 。 曾有一位61岁的女性患者饱经艰难梭菌的折磨 , 因为感染反复发作 , 她只能穿上尿布 , 片刻不离轮椅 。 2010年 , 克鲁茨分析了这位患者的肠道菌群的遗传特征 , 结果发现 , 在接受丈夫的大便移植物之前 , 她体内完全没有能够代表健康肠道环境的细菌;而接受移植并且痊愈后 , 她肠道的细菌组成不仅恢复了正常 , 还和他丈夫的一模一样 。
施行大便移植的大部分临床医生都让患者自己寻找便样提供者 , 患者的孩子、兄弟姐妹、父母或配偶是首选 。 “我觉得 , 这是很有美感的事 ,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医学教授克里斯蒂娜·苏拉维茨(Christina Surawicz)说 , 她为24位患者做了移植 , 发表了一篇关于前19例移植的报道 。 “把别人的大便放进自己的结肠 , 这是一件很亲密的事 , 谁和你最亲密?当然是配偶” 。
为确保安全 , 实施这种疗法的医生会要求便样提供者不能患有消化系统疾病 , 健康水准要达到可献血的水平 。 这个程序会耗费不少时间和后勤资源 , 因为医疗保密准则要求 , 供者和潜在受者得分开接受调查 。 而且 , 其中还涉及一个无法避免的经济问题:供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一般不在医保范围内 , 患者的保险有可能报销移植费用 , 也可能不报销 。
大便移植的支持者已经想出办法来绕开这些可能存在的藩篱 。 克鲁茨不再使用和患者存在亲属关系的供者(这意味着要为每个病例都寻找供者) , 转而从本地的卫生工作人员中招募了一支“万能供者”队伍(他发现 , 大便移植的次数并没有因此变化) 。 2010年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迈克尔·西尔弗曼(Michael Silverman)大胆采用了一个尚未成熟的方案:使用在药店就能买到的灌肠工具 , 让患者在家接受移植 。 他在《临床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中提醒大家 , 这么做的缺点是 , 大便溶液太多 , 移植后也许会漏出 。 不管怎么说 , 已有7位艰难梭菌感染复发的患者安全接受了家庭移植 , 康复率达100%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