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为何如此伤感?( 二 )


与喂养自己的母亲之间的互动 , 是一个人人际交往的第一课(你的双胞胎兄弟姐妹除外) 。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 因为人类有着脆弱、漫长的婴儿期 , 如果照顾的人离开你了 , 根本没人照顾你 , 而你浑然不觉 , 跟没事儿人似的不哭不闹 。 那恭喜你了 , 你能长这么大真是一个奇迹 。
随着个体长大成人 , 人际关系不仅局限于双亲的时候 , 这种对亲密之人离开所产生的不安感依然会保留在我们的心里 。 越亲密的人越是如此 。
三、孤单一人心慌慌
Schachter曾以女大学生作为被试 , 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
将参加实验的被试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 , 并且都告诉她们要参加一个电击实验 。 实验前(其实已经开始了) , 主试会用特别危险的口吻告诉高恐惧组 , 一会儿的电击会让被试特别疼 。 而对低恐惧组 , 主试则会尽量告诉她们 , 一点都不痛的 。 在进行实验前 , 会让被试进行一个选择 , 是自己独自等待还是和其他的被试一起等待 , 或者无所谓 。
实验的结果是 , 高恐惧组63%的被试想和其他人一起等待 , 而低恐惧组只有33% 。 也就是说 , 面对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 个体更喜欢和别人待在一起 。 从健康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角度 , 身边人的社会支持本就是人的心理健康所必备的 。
这个结果和人们伤离别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少了其他人 , 自己在以后可能面对未知情境就少了一个人的支持 。 我们伤离别 , 可能就是对这份未知的担忧 。 而有时和朋友的离别 , 本身就是身边环境剧烈变化的结果 , 比如毕业、辞职 。
四、一些特殊的角度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当中有一个很像经济学理论的观点 , 叫做相互依赖理论 。 它强调从人们彼此间的付出和收益来分析人们之间的交往模式 , 而人们在交往中通常是最小化自己的付出并且希望获得最大的回报 。 就像我们买东西总想买好吃不贵的 , 我们恋爱的时候总是希望对方处处不违背自己 , 而且两个人永远甜甜蜜蜜 。

离别为何如此伤感?

文章插图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 , 我们和朋友、同学、同事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 , 在情感上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付出在里面 。 有时候人们会高估自己的付出 。 当和对方分别 , 面对以后越来越少的相处时间 , 自己以后能得到的回报恐怕也遥遥无期了 。 就好像我们花了不少钱建筑一个房子 , 结果最后自己却住不到 。
另外 , 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个互惠原则 。 它的意思是说人们在交往中 , 别人对我们好 , 我们就得回报他(这与相互依赖理论并不冲突 , 因为有的时候付出就是为了得到回报) 。 所以我们对待别人采取的态度 , 往往正是希望别人对我们所用的 。 我们在分别时痛彻心扉 , 可能就是希望别人也因离开我们而痛苦 , 因为这样显得自己在对方心中很重要 。 彼此彼此嘛 。
从上面这些角度来看问题 , 笔者心里也很不舒服 , 大家就权当拓宽一下思路吧 。
五、最后来点小清新
关于爱情 ,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个西方的神话:人类原本是由现在的两个构成 , 因为神看人不爽 , 就把人们劈成不完整的两半 , 于是人穷极一生寻找自身的另一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