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下大雨人们怎么出行?( 二 )


隋唐五代时期 , 伞的使用就比较普遍了 , 除了防雨还用来遮阳 。 由于伞的使用普遍 , 当时制伞、售伞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 宋初陶毂《清异录》卷下就记载道:“江南周则 , 少贱 , 以造雨伞为业 。 ”
宋代 , 伞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大众用品了 。 除官员外 , 平民百姓也可使用 。 那时人们出门 , 行李中的物品 , 伞是必不可少的 。 行人带伞 , 或防雨 , 或遮阳 。 刘松年《斗茶图》四人中有三人随身携带着伞 , 说明人们出行时 , 伞是随带物品中必不可少的 。
宋代伞的种类很多 , 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一书中的记载 , 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制伞业 , 俨然已是全国的生产中心 , 有大小黄罗伞、青凉伞、红绿小伞、方伞、大伞等诸多品种可供顾客挑选 。 当时 , 以丝绸制作的伞估计还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
虽然宋代伞的使用非常普遍 , 但其仍有严格的使用规定 。 朝廷规定青绢凉伞惟许亲王、宗室使用 , 其余阶层的人士禁止使用青绢凉伞 。
明清时期伞的品种很多 , 同时对伞的使用亦有严格的限制 。 从形状来分有方伞、直柄伞和曲柄伞 , 根据颜色又可分出紫、红、黄等不同种类 , 根据制作材料又可分罗绣伞、油绢伞等种类 。
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伞 , 而清代则规定 , 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 。
木屐
除了遮雨器物外 , 雨天在外行走 , 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 , 于是就有了雨鞋 。 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 , 称“舄” , 底层上腊 。
当时建筑多是泥地 , 贵族行礼久立 , 恐湿气侵下 , “故复其下使干腊也”(《释名·释衣服》) 。 可以推想 , 下雨贵族们可能就用它当雨鞋 。 对一般劳动人民来说 , 则是用草编的鞋 。 古诗云:“蒯菅柔韧自编成 , 不换仍呼不借名 , 长向绿蓑衣底著 , 雨行偏称野夫情 。 ”
先秦时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 , 底下有双齿 , 称“屐” , 据说是用以“践泥”的 , 后来也成为雨鞋 。 它的穿着很方便 , 只需在布鞋外一套 , 便可出行 。 考究一点的 , 还要匕蜡 , 称“蜡屐” 。
今天一个人有十几双乃至几十双鞋都很正常 , 但古人不一样 , 他们对鞋非常珍惜 , 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搁家里了 , 基本上就等于光着脚 , 多大的雨都不怕 。 但是又怕扎脚 , 该怎么办呢?人们就发明了木屐 , 防硌、防扎、不怕雨 。
那么木屐到底有几个齿呢?原始的木屐有两个齿 。 相传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 , 是为了登山用的 , 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 。
在登山的时候 , 把前齿卸去 , 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的时候 , 又把后跟卸去 。 这种木屐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久 , 也使用了很久 。
此外 , 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 , 鞋底施钉 , 鞋统、鞋面涂敷桐油 , 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 。
至于贵族女子 , 出行有车代步 , 她们的雨鞋 , 装饰性的成分较大 , 《红楼梦》中 , 大观园的姑娘们雪天出游 , 有的着羊皮小靴 。 有的着鹿皮小靴 , 争艳斗奇 , 即是一例 。

以上内容就是古代下大雨人们怎么出行?的内容啦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