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错一步就是谬误( 二 )


其实,古代的气功等养生术并不神秘,以科学的观点来看,气功是以调身、调息、调心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通过自我身心锻炼,获得的一种身心调控技能 。所谓调心就是调节、控制心理活动,应当包括对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并且知行统一 。调息就是调控呼吸运动,二者合起来就是内练 。调身就是调控姿势和动作,这是外练 。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三调合一就是气功锻炼 。仔细想来,人们能随意控制自己的,也只有这三调 。但是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锻炼,确能扩大控制能力,能调控那些一般不受意志支配的生理活动 。
[谚语:取其合理内核]
医学谚语,大都具有诗意芬芳的特点,常常运用和调动各种修辞手法 。生动的比喻,是谚语中运用得最典型的手法之一 。使得一些本来枯涩难解的问题,立时就被谚语的无限魅力软化了 。
但是我们同样应该清楚地明白,事物的两面性规律是无法逾越的,伴随着谚语特殊表达效果而来的,是它的水分问题和如何处理好这些水分与医学学术的关系问题 。“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十月萝卜小人参,家家药铺关大门”等,强调的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大蒜、萝卜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石榴止肚痛,简单又易行”、“生姜拌蜜,咳嗽可医”,说的是石榴、生姜、蜂蜜作用的一个侧面和与它们功能相对应的那些腹痛、咳嗽,既不是腹痛、咳嗽治疗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这些药食兼用之物功能的全部 。
由此可见,谚语的泛指性与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治疗思想,是颇有距离的,我们不能用纯医学的观点去看待它、理解它、应用它 。换句话说,医学谚语不能与医学科学划等号,它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古代谚语的指向都是以黄河流域的时序和节令为基点的 。比如“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割了当柴烧”、“正月二月三月间,荠菜可以当灵丹”的说法,如放在湖广地区,时段上可能要提早一个月左右;要放在华北地区,可能就得推迟一个月左右;如放在东北地区,可能就更要向后推迟了 。
谚语属于俗文化的范畴,部分谚语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随意流俗、言之失当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在传达着完全错误的信息,出现与医学理论无法接通的鸿沟 。“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妈妈嘴馋吃兔肉,孩子患病长兔唇”、“脚踏一星,能管千兵”等,显然都是受到古代历史、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论局限的产物 。对于这样的谚语,一般不要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采用扶正纠偏的原则,取其合理内核,纠正其不科学的因素,运用科学知识,对其加以改造或重塑,使其获得新的生命而被继续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