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在其后还记有“自是朝贵宴会 , 虽设茗饮 , 皆耻不复食” 。 就是说 , 从此以后 , 朝廷官员以及达官贵族举办宴会 , 虽然备有茶水 , 大家却耻于喝它 , 因为它是“酪奴” 。 于是 , 认为王肃为了拍马屁而“辱茶”的声音又大了起来 。
既然这样 , 王肃到底是不是在拍马屁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王肃其人以及他和孝文帝等人的关系 。 《魏书》在给王肃作传的时候 , 介绍说 , 他字恭懿 , 琅琊人(今山东临沂) , 是王导的后裔 , 涉猎经史 , 颇有大志 , 因父兄被萧赜所杀 , 在太和十七年投奔了北魏 。 孝文帝在邺城接见了他 , 两人谈得非常投机 , 促膝长谈 , 直至深夜也不知疲倦 。 而且这种器重与礼遇与日俱增 , 皇帝的亲信、贵族没有人能离间这样的信任 。 有时候 , 他们还会回避左右 , 谈到深夜也不停止 。 君臣之间以刘备、孔明自喻 , 在孝文帝的眼里 , 王肃就是春秋时的伍子胥 。 王肃确实也不负信任 , 深受其宗贤王俭熏染的他 , 掌握“南朝前期制度之总和” , “遂能抱持南朝之利器 , 遇北主之新知” , “蔚成太和文治之盛 。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二篇《礼仪》)而孝文帝借助王肃进行的政治、文化革新的目标就是实现全面“汉化”的文教 , 这不仅包括要实行南朝官制 , 还包括说汉话、穿汉服 , 甚至自己的姓也从鲜卑的“拓跋”改成了汉姓“元” , 连汉人落后的门阀制度他也要照学 , 他的儿子太子元恂反对改革 , 最终也被逼自杀 。 所以说 , 王肃实在没有必要通过贬低汉人的茶来拍一心向往汉族文化的孝文帝的马屁 , 尽管《洛阳伽蓝记》上记载的那段故事里王肃确实也不免有一些讨鲜卑人皇帝开心的奉承话 。
王肃没有必要在皇帝面前说茶的不好 , 相反地 , 倒是在迫切地向他反映茶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 这一点从接下来的文章中就能读出来 。 在王肃回答完了孝文帝的话后 , 孝文帝大笑 , 出了个谜语“三三横 , 两两纵 , 谁能辨之赐金钟”让大家猜 , 御史中尉李彪和尚书右丞甄琛都通过两个熟能生巧的例子猜中了谜底是“习”(繁体字“習”) 。 这是一语双关的话 。 一方面 , 孝文帝的话是说给王肃听的 。 刚才王肃向他反映说 , 在推行汉人生活方式的过程中 , 鱼肉比较容易被接受 , 茶水的地位则非常不恰当 , 需要领导重视这个问题 , 领导现在给了个“习”字 , 就是说 , 这是习惯问题 , 时间长了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解决了 。 另一方面 , 孝文帝的话也是说给鲜卑人听的 , 意思是谁要学到了“文化” , 谁就可以得到“金钟” , 因此 , 彭城王在大家都知道答案了以后还要跟上一句:“臣始解此字是习字 。 ”
如果王肃真是拍马屁要说茶的不好 , 孝文帝也被这个马屁拍得很爽的话 , 其后的朝贵宴会上就不可能会每每都备有茶水了 。 相反地 , 虽然鲜卑显贵们耻于饮茶 , 却总要在宴会上备茶 , 或许这备茶一项正是鲜卑人向南朝所学的礼制里的一项重要内容呢 。
如果王肃真要说茶不好 , 彭城王也就不会对王肃说“你明天来我家吧 , 我给你设下你偏爱的‘邾莒小国’ , 还有‘酪奴’”了 。 显然 , 王肃是爱着茶的 ,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乡曲所美 , 不得不好 。 ”
从这些对话中 , 我们不难看出 , 彭城王是在刁难王肃 , 尽管他们都是孝文帝的“社稷之臣” , 都是极力支持孝文帝的革新的 , 但是彭城王作为皇族和鲜卑人 , 总是不甘汉人王肃的地位高过自己 , 这一点 , 同是革新股肱之臣的任城王澄在支持和推广汉化的同时 , 同样也不忘诬陷王肃谋叛 。 “一朝令肃居其右” , 这些鲜卑皇族的优越感就会产生危机 , 他们当然要不遗余力地贬低王肃 , 因此 , “复号茗饮为酪奴” , 其实就是在提醒王肃 , 他不过是鲜卑人的奴才而已 。
推荐阅读
- 选自己喜爱的茶
- 韩国 现代人要品茶的七种理由
- 桑叶茶减肥奥秘
- 地球的水来自哪里
- 游戏正在渲染模式中运行
- 北大校训是什么 北大的校训是啥
- 怎么巧妙的应用word内置计算机工具
- 潘多拉盒子比喻什么 人们常用潘多拉的盒子比喻什么
- 为什么酒店的床尾要放一块布 酒店的床尾要放一块布的原因
- 巴黎旅拍 | 一场说来就来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