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叶的加工( 二 )



    所以 , 一般认为 , 现在我们某些兄弟民族所保存的“烧茶”习俗 , 很可能就是原始时期所采用的一种最早的茶叶加工方法 。

    “烧茶”是现摘、现烧、现饮的一种加工方法 , 它加工的茶叶 , 不参加贮存 。 因此 , 从这一角度上说 , 它不带生产的性质 , 也就不构 成茶类 。 但是 , 尽管这样 , 烧茶作为制茶和茶类出现之前的最早加工 , 以及由它后来衍生出来茶的杀青工艺 , 其在制茶和茶类发展史上 , 还是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 , 真正的茶叶生产和茶类 , 是伴随着茶叶的储备一起产生的 。 茶叶的收贮备用 , 从知识和技术上说 , 也是原始时就 有成熟的经验可循的 。 因为在原始采集特别在前农业阶段 , 人们所掌握的植物知识 , 就达到了使自己的采集成为一种有规则的贮备活动 。 也以鄂伦春人的采集为例 , 他们的采集是有明显的季节性的 。 如他们在春夏多采集植物的嫩芽、枝叶 , 夏天则采集枝叶和花 , 秋后便专门采集植物的果实和挖掘块根、块茎① 。 鄂伦春人的经济生活 , 主要是游猎经济 , 采集大多是妇女和孩子的事情 , 但他们也已有贮存采集食物的习惯 。 如他们在深山老林游猎时 , 往往在山野和树上构有“简易仓库” , 将吃剩的兽肉和野菜曝晒或风干为“肉干、菜干” , 存放在“仓库”中以备回程时取食 。 所以 , 从这一史实来看 , 居住在我国南方嗜茶的原始民族或部落 , 只要他们生活中出现了储备茶叶的需要 , 他们的采集知识和收藏食物的经验 , 是不难使他们由茶的简单加工转变为贮藏加工的 。

    茶叶的最早收贮方法 , 和由这种方法生产的最早茶类 , 很可能就是利用日晒致干的“干茶” 。 因为晒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经常 的实践 , 也是古人干藏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 以民族学材料为例 , 如我国贵州苗族过去采集的食品 , 有些即“经过晒干后收藏”的 。 如他们采集蕨类和野百合的根茎 , 就是把挖到的块根、块茎 , 先洗净放在木槽和木臼中舂烂 , 然后放到水里浸漂 , 滤去渣滓 , 最后再把沉淀的淀粉晒干收贮 。 曝晒收贮 , 不只是低纬度居民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 , 就是在生活在阳光微弱的高寒地带的原始民族 , 如爱斯基摩人 , 他们收贮的鱼干 , 基本上也就沿用晒干的办法 , 所以 , 现在我们不敢说原始收贮的茶叶都是晒干的 , 但至少可以说晒茶是原始茶叶生产的一种主要和最早方法 。

    原始晒制的干茶 , 是我国最早产生的茶类之一 。 但挑剔地说 , 它还只是一种简单加工的而不是制造的茶类 。 因为它除了翻晒以外 , 不 分也分不出其他工艺 。 所以 , 最初的茶叶制造 , 是从复合不同的原始加工方法开始的 。 如我们前面说到的“烧茶”这种“杀青”工艺的原形 , 把它和晒茶这二种原始加工方法结合起来 , 即将鲜叶先在火上略烧一下 , 然后再把它摊晒致干 , 那么 , 就正式形成了“晒青”的制造工艺 。 用烧烤杀青或日晒致干 , 一是比较费事 , 二来受到天时的限制 , 后来随着对茶的大量需要 , 人们在原始晒青的基础上 , 又进一步发明了锅炒、甑蒸和烘焙等专门的茶叶杀青、干燥方法 , 这样也就产生 了蒸青、炒青、烘青等一类制茶工艺和茶类;从而也形成在饼茶出现之前 , 先有一个多种原始散茶并存的发展阶段 。

    关于在饼茶之前 , 先有一段多种原始散茶并存的阶段的结论 , 这我们从唐朝民族志的有关材料中 , 也能得到某些说明 。 如《蛮书》载 :“茶生银生城界诸山 , 散收 , 无采造法 ,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 ”①这里讲到的“蒙舍”人 , 是当时居住在云南的一种少数民族 。 所谓“散收 , 无采造法” , 也即是指与饼茶相较而言的散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