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紫砂说从头( 二 )


相传古代(应不晚于宋代)有一异僧发现了宜兴丁山的紫砂矿物原料, 「……具备五色, 烂若披锦 。 」其后金沙寺僧在闲静有致时, 「将其细土(紫砂矿物原料)加以澄练, 捏筑为胎……附陶穴烧成, 人遂传用 。 」(见《阳羡茗壶系》)随吴颐山读书于该寺中的供春见而习之又超之, 作品被称为供春壶 。 从储南强先生捐故宫博物院的供春壶看, 一是制壶技艺确实超凡脱俗, 二是在把下用铁线篆体刻下自己的姓名而流芳百世(为紫砂器署款识的发展埋下了极具深远意义的一笔) 。
应该说这个时期用紫砂泥制壶者不乏其人, 但紫砂手工艺的不同之处在于技艺较力之下而分出层次, 因而便有了名垂青史的明代「四大家」、「三妙手」, 以及属「雅流」、「神品」、「别派」之类的制壶名家近40人, 《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等著作对他们的作品不乏褒赏之词, 对各自的艺术特色作了一定的描述:「四大家」之一董翰创菱花式壶, 赵梁多制提梁壶, 并董翰以文巧见长, 后三家则以古拙取胜, 至于「三妙手」之首的时大彬更是赞赏有余, 被誉为「明代良陶让一时」 。 从国内出土的五件「大彬」款的茗壶看, 确实是天趣横生, 巧夺天工, 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不由得使人望其项背而由衷叹服 。
【话紫砂说从头】此外李茂林还改进了烧成工艺, 「壶乃另作瓦窑, 囊闭入陶穴」, 徐友泉又在紫砂泥色上大做文章, 达到「综古今而合度, 极变化似从心」, 时大彬的「八宝弟子」中的欧正春、蒋时英、沈君盛等毕智穷工, 屡有建树, 不仅较好继承了师傅的衣钵, 而且在紫砂门类品种上另辟新径, 自成风格 。 整个清代, 记载到的名家约100余人, 紫砂不仅跳出了狭小的地域禁锢与众多的文人雅士结缘和取悦了皇宫, 而且还远播到十七世纪的西欧, 咸丰年间的日本, 这时期紫砂人才荟萃, 众星璀璨, 形成砂壶名、艺人名、文人名三名齐重的鼎盛格局, 赞壶则「人间珠玉安足取, 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赞陈鸣远则「鸣远一技之能, 间世特出……」、「自来技巧能几人, 陈生陈生今绝伦」, 赞文人莫过于集文人、仕人、名人于一身的陈鸿寿与制壶名家杨彭年联袂登场共演的紫砂艺术发展戏, 开创了「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新纪元 。 因而在明末至整个清代, 可谓是制壶名师良匠代有辈出, 他们在整个紫砂的长足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