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饮茶历史与《茶经》( 二 )


在唐代 , 饼茶仍是当时制茶主要的形式 , 只是在中唐后 , 由于陆羽的倡导 , 开始由加料的羹煮发展成清茶的烹煮 。 采来茶后 , 先放入甑釜中蒸 , 臼杵捣碎后 , 拍成团饼 , 焙干以后 , 用荻或篾穿起来封存 。 饮用时 , 再碾碎 , 过筛 , 入釜烹煮 。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 , 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唐人煮茶的资料 , 这里有典型唐人煮茶场景 。
 

唐代的饮茶历史与《茶经》

文章插图
 
一九八七年五月 ,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宝塔地宫皇家宫廷系列茶具的出土 , 再次向世人证明了陆羽茶道的存在 。
"三分解渴七分品" , 以陆羽为代表的唐代茶人更伟大的功绩还在于他们首倡了品饮艺术 , 完成了茶从解渴式粗放型的饮法趋向细煎慢品艺术型饮法的过渡 ,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 , 一种文化 。
陆羽在《茶经》提出的一系列从煎到饮的理论、一系列工具、一整套程序 , 目的就是为了引导饮者在从煎到饮的过程中 , 进入一种澄心静虑的境界 , 将精神注入茶中 , 使饮茶活动成为"精行俭德" , 陶冶性情的手段 。 从而开中国茶道之先河 , 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 , 提供了典范 。
 
唐代的饮茶历史与《茶经》

文章插图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 茶叶作为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带到了西藏 。
茶叶作为大宗商品销往中国边疆 , 也始于唐朝 , 新唐书陆羽传:"回纥人朝始驱马市茶" 。 这是中国历史上历唐、宋、明、清一千多年的"茶马交易"的开始 , 茶以贸易商品的形式传入西北、西南、蒙、藏一带 。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 , 日本最澄禅师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习佛经 , 拜道邃禅师为师 , 翌年归国时 , 从天台山、四明山带去了不少茶籽 , 试种于日本滋贺县 。
次年 , 最澄的徒弟空海相继入唐 , 又把茶籽及制茶工具(茶石臼)带回日本 。
自此 , 中国的饮茶方法和习俗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 , 使茶文化成为独特的东方文化之重要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