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的姑娘和灌肠

山西省|山西的姑娘和灌肠

文章图片

山西省|山西的姑娘和灌肠


若论中国最能吃羊肉的地方 , 不在中国的西北 , 而在山西 。
从雁北大同的羊肉锅、羊杂汤开始 , 到晋西北的神池、五寨、偏关、岢岚 , 再到省会太原清晨被头脑的叫卖声惊醒 , 再到运城地区原以为饮食清淡的地方 , 平陆张店的羊肉叫响河东大地 , 每一个县都有关于羊肉美食的丰满记忆 。
羊肉性温 , 暖中补虚 , 一般认为秋冬季节进食为宜 。 然而在太原小店、晋源地区 , 越是三伏天 , 越吃羊肉 , 并定名“牺汤节” 。 入夏之后 , 村里面挨家宰羊 , 今天张家 , 明天李家 , 连绵一月 , 还要比出谁家的羊好吃 , 谁家的厨艺高 。 清炖、红烧、汆丸子 , 羊油、羊蹄、羊下水 , 一羊百做 , 吃法万千 。
但牺汤节上最著名的还是羊汤 。 每年的牺汤节 , 总是吸引大批城里的食客饕餮 。 烈日炎炎下 , 炉火熊熊 。 香菜、葱花的香嫩无法掩盖碗中嫩滑鲜美的上好羊肉 , 汤底是爽口的粉条 。 一碗吃完了 , 再来一碗 , 胳膊端酸了 , 汗水湿透了衣衫 , 即便腹重难起 , 还会不断地索要 。
人群中 , 当然不仅仅是男人们的专享 , 女孩子们更是趋之若鹜 。 三五成群或者与自己恋人一起欣赏田园情趣之余 , 便有了对羊汤的向往 。 “羊肉多膻啊 , 你吃了不许亲人家” , 大多数女孩子会这样含娇似嗔的抱怨 。 但坐在桌前 , 甚至因为人多只能蹲在路边席地而坐 , 大口喝着羊肉汤的时候 , 全然不顾“不食人间烟火”的淑女形象 , 脂粉早已随着汗水而去 , 矜持不再 。

山西人对羊和羊肉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 。
赵简子筑太原城 , 晋国北扩以后 , 山西成为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 ,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 , 草原风情风俗也在此留下了鲜明印记 , 甚至更改着本土山西人的饮食习惯 , 羊也作为最基本的家庭牲畜被保留下来 , 包括为鳏夫和男孩束发之前准备了放羊的营生 。
家里无背景 , 父母没有钱 , 清脆羊鞭甩起 , 和着群山的回声 , 少年的人生拼搏之路就此开始 。
基本上辈辈之间的轮回 。 小时候放羊 , 以羊为聘娶妻生子 , 儿子再放羊 。 两千多年过去 , 往复循环天经地义 。 在读不起书或者无书可读的时代 , 放羊娃是勤劳、持家的代名词 , 从一只羊到一群羊 , 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因为羊而兴起的创富神话 。 传统的山西农村 , 对放羊人是极其尊重的 , “羊倌”一词 , 从诞生起便有着三分官威 , 指挥着群羊向着青葱碧绿的操场进发 。 在放羊的孩子眼中 , 前方永远都有着生机和美好 。
但放羊并没有文学作品中的惬意 , 而是有着栉风沐雨的艰辛 , 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 还要面临疾病、饥饿、贼人疯抢以及崖居深山的孤独 。 孤独的时候 , 他们向天而歌 , 用嘹亮表达青春的懵懂 , 学会唱曲解心宽 。 素有“民歌海洋”美誉的山西 , 很多民歌就是从放羊人这些劳动者开始口口相传 。 山西民歌不同于西北民歌的高亢 , 江南民歌的绵长 , 更加注意生活细节和情感流露 , 甚至能让石头开花(左权开花调) , 让伞头放光(吕梁伞头秧歌) , 大多数民歌都描写了青年男女相互爱慕之意 , 因为爱情 , 怀春女孩们竟然“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 , “酒盅盅盛米不嫌哥哥穷” 。 哀婉、幽怨、多情 , 矢志不渝的姑娘形象 , 在民歌《五哥放羊》中一展无余 。 上世纪五十年代 , 山西民歌《五哥放羊》全国畅响 , 从晋西北河曲、保德到晋中左权 , 十余种曲调的《五哥放羊》争相辉映 , 成为山西民歌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 过年时节 , 张灯结彩 , 又到媒人提亲时 , 只是女孩子们早已心有所属 , 惦记着放羊的五哥 , 她们希望能把过年的红灯笼换成婚房的红纱帐 , 把爆竹的贺岁变成迎亲的唢呐 。 自古山西出美女 ,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 中国传统四大美人 , 半出山西 。 但山西姑娘更出忠贞的爱情 , 从牛郎织女到《西厢记》 , 从貂蝉到石平梅 , 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罢 , 简单而纯净的日常也好 , 山西女人持家过日子的好名声早已蜚声在外 。 幸运的五哥有着姑娘的牵挂 , 一件改过的棉袄让他心里充满了希望和奋发的力量 。 时代变化让放羊几乎成为传说 , 村里的姑娘们也走出沟沟峁峁 , 与城里的姑娘们一起寻找着自己的梦想 。 灯红酒绿车马喧嚣 , 山西姑娘们并没有在这里迷失自己 , 尽管她们融进城市的节奏很快 , 时尚与流行在她们身上完美体现 。 但无论城里还是乡村的姑娘 , 面对物欲和诱惑都能保持着基本的理智 。 都是饮食男女 , 即便馋了 , 姑娘们也仅仅浅尝辄止 , 没有心上人的存在 , 不会单独去大快朵颐 , 最常见的便是路边尝一份灌肠——有些地方称为碗托的小吃——一份只属于山西姑娘的唇舌之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