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守候神秘的“宇宙信使”( 四 )


“现在回头看,那些真都不算什么 。”说起以前经历的各种困难,李会财显得云淡风轻,“我们之所以能在这样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坚持下来,是前辈们在云南、西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大家 。”
和前辈们相比,新一代科研人员还肩负着开拓和创新的使命 。
曹臻说:“总是跟着别人走,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
曹臻认为,拉索项目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把好几种探测技术结合在一起 。“此前,在宇宙线研究领域里,一般都是一种探测技术的实验 。这种单一探测技术的弊端是只能测一种东西 。在拉索实验里,我们把4种探测器放在一起,共同来测量同一个事例,测完之后把所有的变量都叠加起来,就可以做出非常精细的测量 。”
除了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方面的创新之外,在预研和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突破很多新技术 。
在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中,收集宇宙线信息主要靠一种看上去像灯泡的光电倍增管,它们被固定“悬”在水下,接收“散落”水中且产生切伦科夫光的宇宙线 。纳秒之间,接收到光信号的“灯泡”会产生一个脉冲,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终端的研究人员 。
在修建1号水池时,使用的都还是日本产的20英寸大型光电倍增管,价格非常昂贵 。后来曹臻就琢磨: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去研发?这样就能省掉大量成本 。
有了想法之后,大家说干就干 。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科研人员们不负重托,成功自主研发出了符合探测器参数要求的大型光电倍增管,摆脱了技术依赖 。
“后来的2号、3号水池里使用的20英寸大型光电倍增管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性能相比同类有大幅提升,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说到这些,曹臻难掩自豪 。
技术创新之外,拉索项目的建设速度也令国际同行赞叹不已 。
【宇宙起源|守候神秘的“宇宙信使”】曹臻说,除了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建设完成之外,其它的几个观测阵列也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在2021年底就能够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项目二期也在计划当中 。“目前,项目已获得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和认可,俄罗斯、瑞士、波兰等国科学家希望把设备搬到这里,一些国际上代表性实验组也表达了合作及联合观测的愿望 。拉索建成后,中国有望在宇宙线研究领域实现全球领跑 。”(吴月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