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解密小世界赋能大乾坤( 二 )


向终极目标前进
让成果静静躺在实验室并不是邵志刚做科研的终极目标 。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向应用的过程,也是检验实验室成果价值的过程 。
2017年以来,团队形成了研发基地、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的完整布局,更多企业认识到“新一代”的优越性 。
新冠肺炎疫情前,每天大概有七八家企业走访实验室,商谈产业化的事宜 。多年来,邵志刚收到的企业名片装满了一个盒子又一个盒子 。
但“新一代”的产业化并不如预期的顺利,邵志刚发现,由于产业链太长,参与方过多,技术的铺开速度较预期慢,甚至有推进不下去的时候 。为此,团队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伙伴也更谨慎 。
2017年,经过反复考察,邵志刚团队将基于薄层金属双极板的氢燃料电池电堆专利技术普通许可给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明天) 。
燃料电池的电堆生产有冲压、焊接、涂层、组装等8大工艺,“我们的生产线经历过反复的持续改进 。”安徽明天董事长王朝云介绍,当时,所有设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在国内没有任何参考和对标标准,完全靠自主设计与研发 。秉持着“不行重头再来”的心态,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双方跨过千难万险,终于攻克,建成国内首条万套级金属板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 。
2019年12月,搭载邵志刚团队核心技术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上线 。该电池不仅可应用于乘用车领域,在商用车等领域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
与安徽明天的合作,也让新一代氢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团队已经探索出技术开发、技术许可、技术入股等灵活的产业化方式,并成功与国家电网、阳光电源等进行产业化合作 。
“只靠政策扶植,氢燃料电池跑不远,只有让氢燃料电池好用起来,产业才会强大 。团队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们用上国产氢燃料电池,让国产氢燃料电池汽车跑起来 。”邵志刚说 。
一甲子的接续努力
近年来,一个个项目让邵志刚像上了发条一样 。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谢峰介绍,由于导师邵志刚工作太忙,读硕博士期间他经常晚上去找邵志刚商量问题 。后来,越来越多学生也选择晚上去找邵志刚 。
“做氢燃料电池的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市场 。氢燃料电池技术更新、迭代很快,一旦团队产业化的速度落后于市场,多年的研究的价值大大降低 。”邵志刚说 。
这种紧迫感,让团队一直保持着一股斗劲 。侯明研究员调侃,现在有时候做梦还会梦到考试的场景,快要交卷了试题还没答完 。虽然一路上取得了很多突破,但团队成员从来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心中一直有一种保持创新和领先的使命感 。“团队成员都甘于付出,我们的周六不叫加班,叫上班 。”侯明说 。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大连化物所就开始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应用的研究 。转瞬一甲子,氢燃料电池研究这条板凳热了凉,凉了热;很多人来了走,走了来,但大连化物所始终如一,一刻不停 。
邵志刚表示,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及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靠一代人无法完成,需要长期积累,形成合力,以实现质变 。“我们能做好,除了创新,与衣宝廉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坚实基础、长期指导不无关系 。”邵志刚说 。
在衣宝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团队在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及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
侯明介绍,衣院士有丰富的项目经验,直到现在团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会找到他 。他总是耐心、细致分析,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每当有成果时,也第一时间跟衣院士分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