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三星堆再占“C位”能否改变考古“冷”待遇

最近 , 三星堆再度“上新” , 引发了全网围观 。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 , 关于三星堆的历史学解读 , 不断刷新着各大新闻平台的热度榜单 。可以说 , 三星堆的关注度是“制霸级”的 。
其实 , 这已经不是考古第一次占据舆论关注的“C位”了 。近年来 , 良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海昏侯墓发掘等考古领域的成果 , 都曾收获巨大的网络关注 。
广义来看 , 由考古衍生而来的文物话题 , 都在我们的文化生活里刷出了存在感 。故宫跑、敦煌热成为网络热词;诸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之类的综艺开始在年轻群体中热播;考证古装剧里的“服化道”也成为不少年轻观众追剧的乐趣所在 。
可以说 , 今天的考古已经不缺热度了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 , 博物馆就大秀了一波存在感 。据媒体报道 , 4月29日 , 故宫博物院“五一”假期门票已经全部售罄 , 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预约也均显示“已满” , 博物馆“一票难求” 。
这当然是我们乐见的社会景观 。人总有追根溯源的天性 , “发思古之幽情”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结构 , 人们总爱从文物中感受历史的脉络 。加之社会整体文化层次的提升 , 大众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历史审美 , 考古也不再被视为一个幽深、神秘、玄远的小众话题 。相反 , 它以一种更加亲民的形态嵌入了人们生活的日常 。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 , 事实上都能借由考古话题的反哺而得到提升 。
今天考古话题爆火 , 也离不开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 。大众传播通过技术手段 , 不断重新建构考古的呈现形式 。或是衍生出文创产品 , 或是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 一条条精致的短视频 , 一张张酷炫的海报图片 , 考古某种程度也变成了视觉效果堆叠出来的意象 。这个意象有趣、生动 , 充满着吸引人的魅力 。
不过冷静地说 , 考古虽然是“热话题” , 但它摆脱“冷板凳”待遇 , 成为物质支持更有力、人才储备更丰富的“显学” , 依然任重道远 。
【三星堆|三星堆再占“C位”能否改变考古“冷”待遇】当前 , 相比于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国土 , 中国的考古人才数量却捉襟见肘 。《中国文物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文博中国”在2020年11月4日刊文称 , 历年来 , 以能主持考古发掘的领队数量为例 , 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考古领队资格”的总人数 , 包含退休的大体不足2000人 , 而常年在田野发掘一线工作的仅有数百人 。考古人才缺乏 , 其实也是考古专业被视为“冷板凳”的一个表征 。
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 此事曾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它之所以成为新闻 , 恰也反映了公众认知里的考古专业:条件艰苦 , 收入有限 , 不是个值得高分考生选择的“热门专业” 。
这些公众的认知 , 很多时候是片面的 , 但得承认确实也有其判断的依据 。笔者曾跟踪过一些考古现场 , 艰苦、琐碎、寂寞 , 才更像是考古工作的日常 。多数情况并没有三星堆那般惊艳的发现 , 很多时候就是一些碎片 , 甚至一个完整的物件都拼不出来 。这种工作性质本身 , 确实构成了对“普通人”的屏障 , 它确实很需要发自内心的热忱与相应的物质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