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资源评价|让油气软件“硬”起来( 二 )


1990年 , 中国科大推出第一代试井软件后 , 才发现更严峻的考验是工业化应用时 , 软件面临千差万别的地质特征、开采工艺、数据格式等多学科交叉问题 。
“软件是个黑匣子 , 只能应用 , 无法了解其内部算法和细节 。因此 , 软件的正确性验证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孔祥言说 , “幸亏石油部非常重视 , 特别是大庆油田非常支持 。”
1993年 , 大庆油田决定拿出几口井应用中国科大的软件 , 实际上是给这款软件一个对比验证的机会 。应用中 , 各种问题不断出现 , 研究人员在大庆油田一待就是十多天 , 有一次在现场待了近两个月 。研发人员常驻生产一线 , 不仅完善了软件 , 而且构思出软件新架构 , 为研发新一代软件提供了保障 。
2000年前后 , 中国科大开发的新一代软件基本上可以替代国外软件 , 并在大庆勘探领域全面推广 。2005年 , 中国科大开始研发油气开发软件 , 并形成数万个偏微分方程解的强大算法类库 。大庆油田组织了一大批专家 , 历时数年与国外软件进行数万个算例的对比 , 为软件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
“现在已经推出第8代软件了 , 增加了我国页岩气、煤层气、稠油热采等模型 , 软件功能已超越国外同类软件 。现在大庆油田所有油气井压力资料分析都用我们的软件 。”李清宇说 , “为满足需要 , 目前我们开发的软件有十多种 , 如生产数据、产能分预测及优化等 , 可对油气井进行综合评价 , 从而实现油气经济高效开发 。”
“我们还研发出基于云端的油气计算平台 , 数据分析也部分实现了人工智能 。”中国科大教授卢德唐说 , “目前云平台上已集成多款计算软件 , 未来可扩展到交通、水力等工业领域 , 致力于成为工业计算云平台 。”
突破技术“制约”
“光纤测井是油气井测试的发展方向 , 但其技术难度极高 , 国外只有少数油服公司掌握 。”李清宇说 , 国外公司的单井服务费约100万美元 , 且只提供软件解释 , 不销售软件 。
数据送到国外后 , 一两个月后才能出结果 , 还要收取总服务费的40% 。而光纤测井设备、现场施工都由中国提供 , 测试期间仪器损失、施工失败及环境污染等全由国内公司负责 。国内油气井地质情况及单井产能等重要数据也完全被国外掌握 , 对国家油气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
上世纪90年代初 , 中国科大与国外合作研发过类似软件 , 此后不断深入研发 。目前该软件处于测试阶段 , 不仅有望打破国外光纤测井的技术垄断 , 更能有效保护我国油气井数据 。
“大庆油田将我们的软件与国外的进行对比 , 发现我们的软件不论是从功能上还是模型上 , 均已超过国外软件 。”卢德唐说 , “比如康探1井 , 国外软件和我们的软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 试产期间的产量证实了我们软件的正确性 。”
目前团队研发的系列油气勘探开发大型软件及设备在国内外油田得到广泛使用 。其中 , 全球井场数据采集、传输、解释一体化平台是中国石油“十二五”十大工程技术利器之一 , 试井分析等软件仅在大庆油田每年就处理3万多口油气井测试数据 , 还承担所有致密油开发井动态监测分析;在新疆油田 , 承担近6年的所有探井储量及产能评价 , 为新疆发现10亿吨级页岩油作出重要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