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辣评|钟薛高卖到66元一支,有些卖点不能只靠主观想象

文/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黄婷
近日 , 雪糕界“网红”钟薛高几乎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 先是在谈到“66元雪糕40元成本”的时候 , 创始人林盛一句“爱要不要”被误读而引发舆论哗然 , 再是为两年前“特级红提”“不加一滴水”的虚假宣传致歉 , 几度冲上热搜 。
热搜背后 ,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 , 最好奇的问题莫过于 , 一支雪糕凭什么卖到了66元的高价?
66元一支的雪糕 , 是一款名叫“厄瓜多尔粉钻”的网红雪糕 , 2018年“双11”上市当天就卖了2万支 , 是钟薛高当年推出的所有雪糕品类中最贵的 , 仅这一单品就占了天猫冰品类目10%的销售额 。 这还不是单品价格的“天花板” , 钟薛高于今年4月发布的“钟薛高的糕” , 定价在68元至88元不等 , 还需要与其他品类搭配购买 。
在这场风波中 , “贵”似乎成了钟薛高的原罪 。 而许多吃瓜群众和商业报道 , 对这种定价也颇有怨言;遗憾的是 , 他们质疑高价的出发点 , 基本都放在雪糕的成本上——这或许与林盛谈及66元的定价时着意强调40元成本的说法有关 。 且不说公众与林盛在“成本”理解上的分歧 , 抓住成本不放以否决高昂的定价 , 事实上也不够有力 。
【财经辣评|钟薛高卖到66元一支,有些卖点不能只靠主观想象】换句话说 , 一个愿意为66元的网红雪糕掏腰包的顾客 , 也许在意口味、原料等代表使用价值的方面 , 但基本可以确定 , 他不会因为这是一支“暴利”的雪糕而放弃自己的需求 。
对钟薛高的消费 , 普遍追求的还是对“流行”“创意”“高品质”等标签的占有 , 目标是体现与他人的差异、进行个性化表达 , 但最终却主动或被动地落入了看似丰盛、实则空洞的消费主义陷阱 。
深谙营销之道的林盛显然拿捏准了这种消费心态 , 在他以往面对媒体总结钟薛高的营销方法论时 , 多次提到“小细节带给消费者不一样的认知”“不着急贴标签”等策略 。 与其说“不着急贴标签” , 不如说是让品牌保留了与任何标签关联的弹性 , 为产品和需求的不断迭代留足了空间 。
问题在于 , 如果钟薛高的品牌只是关联了“流行”“好玩”“炫酷”的主观标签 , 于公共利益并没有过多可苛责的 , 不同消费者见仁见智 , 生意的最终成败多半只跟企业家相关 。 但钟薛高自走红起 , 就不断标榜自身原料选材好、口味把控严格 , 例如宣传“选用吐鲁番盆地核心葡萄种植区特级红提”“不加一滴水、纯纯牛乳香”等与实用性相关的卖点 , 这就关系到消费者的权益、交易的公平性 , 免不了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
总的来说 , “贵”不是原罪 , 毁不了钟薛高 , 面对社会监督和市场规则的傲慢与蔑视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许张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