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监测|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

“‘十三五’以来 , 云南对16种累计3万余株极小种群植物进行回归种植 。目前 , 包括富民枳、巧家五针松在内的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 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 , 脱离灭绝威胁 。”这是采访人员13日从“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消息 。
云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 位居全国之首 。与此同时 , 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并存 。调查显示 , 云南全省有2000余种高等植物和50%以上脊椎动物的生存处于受威胁的状态 。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卫斌介绍 , 云南省历来高度重视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保护工作 , 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 。2010年 , 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 , 明确了62个野生植物和50个野生动物物种共计112个优先保护对象 。“十三五”期间 , 云南林草、科技、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围绕极小种群保护物种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实施120多个保护项目 。
其中 , 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方面 , 云南省纳入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保护行动计划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共计87种 。2017年以来 , 云南省通过科学筛选保护对象、科学打造保护网络、实施种群保护及栖息地修复等措施 , 对自然保护区和其它就地保护点内的67个植物物种进行了科学管理和保护 , 占政府层面保护行动计划总数的77% 。“十三五”以来 , 云南建立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 , 突破了36个物种的人工繁育技术 , 在人工繁育基础上对61个植物物种开展了迁地保护 , 对16种累计3万余株极小种群植物进行回归种植 。
目前 , 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 , 脱离灭绝威胁 , 达到了拯救目标 。比如:野外已经灭绝的富民枳 , 在原分布地得到有效回归重建;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漾濞槭、滇桐、云南金钱槭、显脉木兰、萼翅藤等15种迁地保护的植株已正常开花结实 。
在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方面 , 云南重点加强了以自然保护地为主、保护小区和社区共管为辅的动物栖息地保护与建设 。截至目前 , 云南省共划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等11类、362处自然保护地 。在保护地外 , 还分区域建立了以绿孔雀、印度野牛等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小区或社区公益保护地 。同时 , 建立健全了亚洲象、滇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绿孔雀等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全面巡护监测体系 , 确保野外种群安全 。
值得一提的是 , 云南省还实施了亚洲象栖息地恢复、监测预警和安全防范等3大工程 , 建设亚洲象食源地9000余亩 , 成立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 , 救助野象20余次;绿孔雀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 为绿孔雀野化放归提供了坚实的种源保障;联合26个机构成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 构建了政府、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联合保护野生动物的新模式 , 通过网络筹集社会资金 , 实施了滇金丝猴种群监测、巡护、栖息地廊道修复、社区保护、自然教育全方位保护 , 为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