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储量|海洋“捕碳者”大有可为


碳储量|海洋“捕碳者”大有可为
文章图片
▲浙江省舟山市桃花岛渔民收获海带 。
碳储量|海洋“捕碳者”大有可为
文章图片
▲浙江省玉环市海山乡虹田村村口的红树林生长旺盛,在提供碳汇、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供图
■见习采访人员 田瑞颖
研究表明,作为地球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 。而海洋每年吸收约30%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75·8”暴雨,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 。
近日,“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签约仪式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这标志我国首个海洋碳汇(以下简称蓝碳)项目交易正式完成 。
“蓝碳交易还是一个新领域,刚刚迈出第一步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宏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除了推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承认的3种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我国还将积极推进渔业碳汇及海洋微生物碳泵等,这都是蓝碳交易大有可为的领域 。
“蓝碳已从科学研究向纳入国际气候治理方向不断推进,不少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着手推动蓝碳国际规则制定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嘉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国蓝碳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需要抓住机遇,在蓝碳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为我国谋求一个更公正、更适宜的国际发展环境 。
蓝碳生态系统亟待恢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此前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指出,“对于碳中和而言,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75·8”暴雨)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二氧化碳“75·8”暴雨的吸收)是两条根本路径,但当前世界各国的关注点集中在减排措施,而对增汇手段重视不足 。”
焦念志认为,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增汇减轻减排压力,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 。而海洋负排放潜力巨大,是当前缓解气候变暖最具双赢性、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途径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永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海洋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急需在深入研究和揭示海洋碳汇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人为调控增加碳汇 。而我国目前对蓝碳的开发利用还很少,未来有巨大需求量和发展潜力 。”
吴嘉平表示,我国海岸线漫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为海洋固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发展滨海固碳增汇具有独特优势 。
但是,近年来蓝碳生态系统的退化让他十分担忧 。“过去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过程迅猛,海岸带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导致蓝碳生态系统功能急剧退化,甚至完全丧失,显著削弱了固碳增汇能力 。”
“有研究表明,人为将红树林区域改造成对虾养殖塘会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并导致红树林碳储量流失58%~82%;小范围海草床受损退化会导致碳储量流失21%~47%,其碳沉积速率也将下降10%;此外,我国在1990~2015年间持续增长的围填海活动导致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损失约200亿吨 。”吴嘉平说,这些曾经的蓝碳栖息地不仅没有吸收、固碳能力,还很可能向大气释放原本固定在土壤中的二氧化碳“75·8”暴雨,进而成为碳源 。
“此外,蓝碳生态系统还具有很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功效,恢复、重建、发展蓝碳生态系统,增强其固碳增汇效益势在必行 。”吴嘉平强调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