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吱盒|北京有一小吃,光听声儿就忘不了!传说连萧太后都对其赞不绝口
那天请一个南方朋友吃饭,正在点菜之际,忽听隔壁包间“咯吱”一声,立马儿有了主意,“给俺们来一盘咯吱盒!”
文章插图
“咯吱”一声,再没有谁会忘记这件吃食!一上口,朋友连连称妙,饭没白请。老北京仅靠声音就能辨别出的特色食物不多,咯吱盒最典型。听名字就是个象声词,口口相传,让这个金黄酥脆的“小花卷儿”,征服了古今大人孩子、男人女人的胃。它是零食、点心、下酒菜,除了色、香、味,还“锻炼”了我们的听觉。
咯吱盒的制作原料非常广泛,麦、米、豆、谷,甚至高粱、玉米均可。碾磨成粉,调水成浆,上炉火摊成薄如蝉翼、形如满月的煎饼;再均匀撒上少许香菜末和椒盐,卷成卷切成寸段,滚油炸之,即成咯吱盒。咯吱盒的叫法很多,到今天都没有统一,它又名饹馇饸、咯吱饸,不过老百姓更喜欢叫咯吱盒。它是一种古老的特色食品,历经人们千百年品味推敲,仍保留原有风味。
咯吱盒是真真正正的运河码头小吃。运河蜿蜒,势若游龙。通州历史悠久,是重要的漕运码头,而咯吱盒的起源与大运河颇有渊源。
据说京杭大运河开漕之际,船工们从山东带来酥脆的煎饼,但日久受潮,煎饼变得皮软,入口不爽。有心的人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油炸,食之香脆,长久不变质。咯吱盒很快成为陪伴船工远航的美食,在北运河码头方圆数十里的京东一带民间流传开。
通州的漕运码头有好几处,但是历时最长的当属张家湾。这里曾是古运河漕运的终点,周边还集聚着萧太后运粮河、凉水河等河流,是漕运物资的集散地和艄公过客的聚居地。在张家湾、永乐店、台湖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一个关于咯吱盒的传说。
传说辽萧太后有一日准备到延芳淀的行宫,途经张家湾码头,看到街巷熙熙攘攘,商幌林立,好不热闹。正在仔细观瞧之时,突然感到腹中饥饿,可是又不到饭点儿,于是就叫随从下船准备些当地的小吃充饥。不一会儿,随从领着一个店小二抱着瓷坛来了,里面就是一层一层的咯吱盒,当时这个小吃还没有名字,萧太后拿起一块放到嘴里,刚咬了一口,就听“咯吱”一声,豆香四溢,口感甚佳,顿时心花怒放,一连吃了四五块。食后,她问小二,这叫什么名字?店小二人也机灵,顺口答道:咯吱盒。萧太后听后非常满意,让随从把剩余的咯吱盒连同瓷坛都留了下来,贴上“咯吱盒”三个字,留在船上备用,同时吩咐当地官吏,今后咯吱盒作为宫廷小吃定期进贡。于是,这道小吃就有了名字。
咯吱盒的起源从正史上很难考证,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传说与真实的历史沿革比对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咯吱皮和煎饼非常类似,有资料显示,煎饼的历史很漫长,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出现时,即农业生产活动开始的早期,仰韶人已经创制陶鏊之类的烹饪器具,后来各时代都有“饼铛”出土,也发现了多幅不同时代烙煎饼的壁画,揭示了煎饼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
辽代人嗜肉,尤其是契丹族人,但辽代人粮谷类食物的原料也很丰富,契丹辽地的农作物品种已经很多,如粟、黍、稻、稗、菽、稷、麦等,这些都是制作咯吱盒的原料。历史文献记载,辽人食用粮谷的方法已经很多,能加工制作多种食品。
再从制作工艺上看,中国油炸食品的鼻祖油条,宋代已有记载。《宋史》中说,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油炸桧)来表达愤怒。类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远远早于宋代,可追溯到唐以前。
原料、工具、烹饪技法一应俱全,只差古代史志官们一颗吃货的心,虽无记载但咯吱盒的历史应不会晚于宋辽时期。
推荐阅读
- 盒装|牛奶为什么盒装的会更贵?辨别清楚这“3不同”,再买就会挑了
- 新世界|?“虎”形头枕、年货礼盒……南京路步行街“新年集市”带你提前过年
- 麦咖啡|30年“京”彩新篇章 北京麦当劳第500家餐厅亮相
- 新京报|北京麦当劳第500家餐厅亮相
- 麦当劳|北京麦当劳第500家餐厅亮相,“社区好邻居“始终陪伴北京市民
- 彭小菲|持续开启绿色发展 北京麦当劳第500家餐厅亮相西山脚下
- 麦当劳|北京麦当劳迎来第500家餐厅开业,用热爱创造更多美好
- 西红柿|冬天里,一定要做一碗热乎乎的老北京疙瘩汤,暖心暖胃,营养美味
- 香菜|老北京疙瘩汤
- 面皮|家常韭菜盒子,包皮大馅又软又香,鲜美可口,吃了还想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