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头|啤酒升级势头盛 精酿工坊分外香( 三 )


数据
精酿啤酒市场份额仅占1.8%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出现企业自酿的精酿啤酒。1995年,很多城市的大型酒店纷纷上马自酿啤酒设备,普通消费者首次大规模接触到不同颜色、不同口味的啤酒。
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精酿啤酒技术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俊杰表示,2000年前后,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福佳白、1664、艾登斯、格林王等一批外国精酿啤酒品牌开始出现在商超渠道。在美国酿造商协会推动下,角鲨头、奥斯卡蓝调、布鲁克林等美国精酿啤酒品牌也出现在我国市场。同时,我国出现了第一批成型的精酿啤酒品牌。
近几年,各大啤酒集团纷纷入局精酿啤酒领域,百威全资控股鹅岛,并购开巴和拳击猫,并开设精酿啤酒酿造厂;嘉士伯入股精酿啤酒企业京A;华润啤酒则通过收购喜力中国业务拿到喜力旗下多个高端啤酒品牌;青岛啤酒和珠江啤酒也推出了IPA、皮尔森等品类高端产品。
与此同时,各大投资机构也纷纷注资精酿啤酒品牌。其中,在全国拥有500个以上连锁小酒馆的海伦司推出自酿啤酒,单品日销量达到10万瓶,迅速加强了对目标消费者的黏性。今年初,海伦司获得融资3300万美元,即将在香港上市。迄今为止,获得投融资的精酿啤酒品牌已达到56个,新增精酿啤酒品牌200多个。
2018年,我国精酿啤酒企业发展到接近2000家。此后几年,精酿啤酒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000家以上。目前,精酿啤酒企业已突破5000家,包括阳春十谷、特思拉、优布劳、莱宝、辛巴赫、泰山原浆、海伦司、牛啤堂、熊猫、拾捌、锦鲤、保霖、丰收道酿、当歌、梦想酿造、或不凡、望秦、京A、鹅岛、漓泉、大跃、拳击猫、问山等知名品牌。截至6月15日,今年新增600余家精酿啤酒企业,同比增长24%。
据业内测算,2020年,全国精酿啤酒销售量约有62万千升,其中包括进口精酿啤酒,市场份额约占1.8%。与美国13.6%的消费量和25%的市场规模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目前,精酿啤酒生产企业按产量大小分为五个层级。第一层级为五大啤酒集团,即青岛、雪花、百威、燕京和嘉士伯。近几年,这些头部企业都在加速布局高端化啤酒领域,高端化与精酿几乎可以画等号,取得了不俗业绩。第二层级为五大集团之外生产能力在30万-100万千升之间的企业,包括珠江、泰山、千岛湖等企业。第三层级为原先每年产能在5万-20万千升之间,但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销售量大幅减少的企业,以山东阳春、浙江湖州特思拉等企业为代表。第四层级为年产量在0.1万-3万千升之间的企业,以优布劳、辛巴赫为领军企业。第五层级为自酿啤酒吧,啤酒加工属于餐饮企业经营业务的一部分。
溯源
团体标准诞生记
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元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采访人员采访时介绍说,精酿啤酒主要是指除主流淡爽型拉格啤酒以外的其他啤酒品类,比如小麦、IPA、世涛啤酒等,酿造工艺、原料、酵母较淡爽型拉格啤酒均有所不同,口感、颜色、风味更多元和富有创造性。
精酿啤酒最早起源于美国,具有规模小、自主性与传统性特征。美国酿造商协会对精酿啤酒进行了准确的定义,规模小是指年产量不能超过600万桶,每桶约为117升;自主性是指非酿造者或公司的股份占比不能超过25%;传统性是指大部分啤酒风味都必须从传统原料与发酵过程中获得。
“精酿啤酒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精酿啤酒技术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俊杰介绍说,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作坊式微型啤酒厂兴起。随后,美国和英国掀起精酿啤酒运动,啤酒从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回归到小型、独立、传统、多元化、个性化。1998年,美国精酿啤酒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催生出大量小型化、本地化、追求品质和创新的自酿酒吧和酒厂。截至2020年底,美国已有9000多家精酿啤酒企业。从21世纪初开始,精酿啤酒运动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