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如何摆脱简单拼凑,实现融合贯通?

学科的定义是清晰的 , 但我们面对的世界却是个复杂体系 , 解决这个复杂体系中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 但在制度和政策等方面 , 却又有很多需要厘清和探索的问题 。日前 , 2021年度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 来自40余所高校院所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共济一堂 , 探讨学科交叉的组织与未来发展 。本次大会是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在首届联席会议上成立近一年后 , 由联席会秘书处北京大学第一次举办的年会 , 开幕式由联席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主持 。
其中 , 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人才培养 , 还是科学研究 , 究竟怎样才能让不同学科真正融合 ,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0年成了交叉科学学部 , 加大了对学科交叉的支持力度 。这一举措在中国科技界引发了强烈反响 。基金委副主任陆建华院士提到 , 交叉科学学部已经完成了今年上半年集中受理的项目资助 。他说:“总体情况令人满意 , 从今年交叉科学部项目申请来看 , 国内确实有一些科学家已经在从事交叉科学研究 , 他们具备相当的能力 ,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 用多学科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 , 有一些研究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同时我们也看到 , 真正交叉的比例还不是太理想 , 有一些项目只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 , 没有实质性学科交叉融合 。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交叉 , 而是为了申请项目而交叉 , 这种情况确实还不在少数 。”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 应该是学术发展的内生需求 , 而不是为了交叉而交叉 。交叉学科的定义仍有争论 , 但科研实践已经走在了前面——这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 而不应是机械的学科叠加 。
国家纳米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一直从事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纳米材料安全性问题 , 创建了我国首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 , 是国际公认的纳米毒理学和纳米药物领域的开拓者 。这位曾经的核物理学家深切地感受到科学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他一直在从事纳米药物运输技术的研究 , “纳米材料进入体内时 , 究竟会发生什么?或者说它的安全性怎么样?”要弄懂这个问题 , 需要材料学、毒理学、化学、生物、医学等专业的协作 。赵宇亮回忆学科的初创阶段:“我那时候天天到北大医学院听课 , 听毒理学 。北大一位教授是我国毒理学教科书的作者 。那个时候他已经退休了 , 我请他教我们做实验、给我们讲课、带学生 , 这样才把这个领域做起来 。”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院士说:“学科交叉研究首先要带着问题 , 我始终强调问题导向 , 至于最后能不能学成学科 , 我们不要太在乎这个 。我们就是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发扬长处 , 首先能够提出好的问题 , 然后大家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评价也不应以有没有交叉来评价 , 还是要以科学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来评判 。”他提醒:“不一定交叉就是好的 。学科本身就是在交叉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很多世界性的突破都没有在专门的交叉学科形成 , 都是某一个领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