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技术援藏:在雪域高原谱写水利惠民之歌( 二 )


不只是董章内,第五批技术援阿团中的不少成员,平时和家人都是聚少离多 。今年是李志晶博士毕业后在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工作的第七个年头 。他算了算,平均一年自己至少在外出差100多天 。“水利工程建设工地往往都在深沟峡谷的地方,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极其艰苦 。这些年都是岳父岳母和爱人照顾儿子和家庭 。”李志晶说,“选择了水利,就是选择了奉献 。”
面积34.5万平方公里的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气压和含氧量不到内地的60%,受气压变化和含氧量减少的影响,不少在内地生活的人,来到阿里会出现鼻子出血、恶心、呕吐、失眠,甚至头部像戴了紧箍一样疼痛的高原反应 。
第五批技术援阿团深入阿里各县在建工程现场进行质量检查和调研指导时,经常要连续坐10多个小时的汽车 。盘山道路九曲十八弯,人坐在车上昏昏沉沉,胃里翻江倒海 。
“大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来到西藏,更是第一次来到阿里,为了确保不耽误工作,大家都努力克服身体上的困难,做到‘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 。”李志晶说 。
工作虽然艰苦,但一些温馨画面也留在了援阿人员心中 。有一天,李明亮去靠近边境的一个村庄考察防洪和供水工程,从县城坐车过去,山路崎岖,花了大半天的时间 。
到目的地后,一位藏族老大爷提着一个热水瓶、拿着许多纸杯,热情地招呼工作组成员喝水 。虽然和老大爷没有什么语言交流,李明亮还是感到心头一暖 。
李明亮一行离开时,正在修路的藏族群众停下了手上的活儿,热情地向工作组挥手送行 。“我们也热情招手,祝他们‘扎西德勒’ 。看到水利工程让边境地区藏族同胞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我由衷地为自己是一名水利人而感到自豪 。”李明亮激动不已 。
【农村饮水安全|技术援藏:在雪域高原谱写水利惠民之歌】唐婷 李晨赫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