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上世纪70年代“下馆子”是啥体验?顾客并非上帝,但享受比现在好


葡萄|上世纪70年代“下馆子”是啥体验?顾客并非上帝,但享受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葡萄|上世纪70年代“下馆子”是啥体验?顾客并非上帝,但享受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葡萄|上世纪70年代“下馆子”是啥体验?顾客并非上帝,但享受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葡萄|上世纪70年代“下馆子”是啥体验?顾客并非上帝,但享受比现在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 , 中国的发展已经是日新月异 , 物质生活已经大大改善 ,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在吃的方面的大大改善 。
当我们走上街头看到了的是各种琳琅满目的饭店 , “某某某私房菜”或者是“某某某土味馆” , 除了一些当地的特色菜 , 还有各种韩式的火锅 , 泰式的菜肴丰富着大家的味蕾 ,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美食 , 也是在展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
为了能在一众的饭店中取胜 , 有的靠味道 , 有的靠品牌 , 有的靠自己超好的服务质量 。 但是当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七十年代 , 那个时候“下馆子”是什么体验?顾客不是上帝 , 但是绝对比现在好 。

下馆子不易 , 且吃且珍惜
当时间回到了七十年代 , 十年动荡的风波还在泛起涟漪 , 直到1978年的第三届三中全会吹起改革的春风 。
当时中国的经济其实已经在崩溃的边缘 , 经济上不去 , 百姓的生活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 不要说出去下馆子 , 每天能够满足温饱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水平了 , 肉和白面馒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出现在餐桌上取代吃不完的红薯和咸菜 。
说到下馆子 , 那更是一件可以算得上奢侈的事情 , 当时在生活物品及其的稀缺 ,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 只能实行票证经济 。

国家发行了大量的粮票、布票 , 甚至买自行车都需要有一张自行车票 , 在当时如果没有这些票 , 即使有再多的钱你也花不出去 。 相信大家应该都见过那一张张小小的票证 , 那也是代表了中国的一段艰辛的岁月 。
所以在计划经济下 , 就连饭店都是是属于国有经济 , 所以在饭店里能够吃到很多平时都吃不到的美食和大鱼大肉 。
就比如在当时的开在街角的回民面馆 , 里面有着不仅有着牛肉煎包和拉面 , 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糕点 。 那么在这样的一家饭店里吃饭大概需要多少呢 , 就是十几元到二十几元 。

这些钱放到今天你可能还会觉得十分的划算 。 但是在当时的年代 , 一个工人的工资也就才十几块钱 , 甚至连家里的开销都不一定够 , 要拿几乎一个月的工资去下一趟馆子 , 估计有很多的家庭还是没有办法承受的 , 这样高的门槛也是将很多的普通平民百姓的家庭挡在了门外 。
所以在当时饭店也是很少见的 , 能去饭店里吃饭的家庭也是非富即贵的存在 , 所以在当时能去下馆子的人寥寥无几 , 所以才有了当时下馆子都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 能够向外人吹嘘好久好久 。
不客气的服务员
当你准备好了钱和粮票 , 来到了餐馆就可以点菜了吗?不不不 , 在此之前 , 你还需要经过一段繁琐的兑换粮票的过程 , 还需要付高昂的费用来换取饭票的流程 , 才可以在饭店吃上饭 。

饭店就那么几家 , 但是繁琐的流程就是让再多的人都得耐心等待 。 你要是等不及那就走人 , 没有人会招呼你 , 毕竟后面还有很多家等着呢 。 很多的家庭在年末都会来一次饭馆 , 就当是对这一年的年终总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