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候汉族官员地位 清朝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与影响( 二 )


比如东汉,大将军就得是皇帝娘家人 。外戚封侯都不行,必须当大将军、必须领导政府 。这就是东汉的建制 。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变成了路” 。不管是好是坏,只要大家都认了,就算有了共识;然后规矩也就立起来了,而时间长了,自然建制化 。
所以,满人主导的大清帝国,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建制 。而和珅的成功,恰恰是建制博弈的产物 。
和珅获得成功的途径,肯定不是科举赛道,但也肯定不是外戚赛道 。
古代中国发展到清朝,已经积累的了足够的智慧和经验 。宗室和外戚,一定是防范的对象 。
所以,对于这些人,可以给钱、给富贵,但死活也不能给权力 。即便后来成功了,往往也不是依靠纯外戚的身份 。
有时候,个人成功,跟个人努力、个人能力,可以毫无关系 。
因为很多赛道就不是纯业务表现能决定的 。即便是业务表现能决定,但业务表现有时候根本无法测量 。
但成功一定跟社会网络评价有关系 。通俗而又世故地说,就是组织需要 。
组织需要你排位上升,那你就必须上升,即:不行也行;组织不需要你排位上升,那你就必须不能上升,即:行也不行 。
而和珅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因为满人集团的组织需要 。

清朝时候汉族官员地位 清朝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与影响

文章插图
在当时,满人的当然领袖,是乾隆皇帝 。同时,乾隆皇帝还是大清帝国的领袖 。自明清之后,因为不设丞相和宰相,所以乾隆皇帝还是整个官僚集团的领袖 。
因此,建制化的方向、速度和模式,统统取决于乾隆皇帝 。而乾隆皇帝主导的大清建制化,就是彻底的满人本位主义 。
满清所有的皇帝,都坚持满人本位主义 。因为大清的国策就是“首崇满洲” 。但为了团结汉人官僚,满清皇帝必须拿捏分寸,甚至还要做出适当的让步,以争取汉人官僚的支持 。
顺治宣称自己对待官员“不分满汉” 。康熙还扩充过江南的科举名额 。这都是在争取汉人精英和汉人官僚的支持 。
而雍正比较奇葩,因为他要走极端 。
走极端的皇帝,往往得不到保守派的支持 。而既得利益的满人,天然是保守派 。“(李)卫、文镜受上眷最厚”,为啥这两个汉人最受器重?因为这俩人能跟皇帝一起走极端、干大事 。
乾隆之前,满汉之分的问题,不算严重,甚至可能都被忽略掉了 。但乾隆之时,满汉之分的问题,就严重了,而且上升为皇帝必须关注的问题 。
但问题的实质,不是满汉之分,而是满人汉化 。
在“首崇满洲”的国策下,清朝统治者刻意将满人从汉人中区分出来,最好一眼就能看出谁是满人、谁是汉人 。
所以,在语言、骑马射箭以及民族服饰上,统治者强调满人要保持满人的传统 。甚至还广建满城,八旗军队单独驻防,以保持战斗力 。
但是,乾隆朝却出问题了,因为越来越多的满人汉化了 。
别说骑马射箭,就是满人说满语都做不到 。大清科举专设翻译科,满人只要能够在满语和汉语之间进行翻译,那就能考上 。但是,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因为招不到人,所以只能把这科取消掉 。
清朝时候汉族官员地位 清朝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与影响

文章插图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区分满汉而“首崇满洲”,未必能巩固统治;满人汉化而满汉一家,也未必就瓦解统治 。
但,问题本身往往不重要,而怎么看问题才重要 。
雍正时期的李卫、田文镜,比满人还支持雍正 。所以,你不能说汉人官员多了就会动摇大清国本 。但是,大清皇帝未必这么看 。他能看到的是:汉人官僚多了,那满人咋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