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候汉族官员地位 清朝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与影响( 三 )


同时,满人群体也不这么看 。
排位总是稀缺,稀缺就要选择,选择必有标准 。而标准是现成的:到底是汉人官僚多晋升一些,还是满人官僚多晋升一些 。选择了汉人,则歧视了满人;选择满人,则歧视了汉人 。
所以,大清朝的视角,就决定了它一定会关注满汉之分的问题 。
于是,乾隆出手了,他的做法就是彻底的满人本位主义,不余遗力地抬高满人在官场上的优势地位 。而最直接的举措就是在官员选拔上,加大对满人的政策倾斜 。
满清贵族,可以跳开一切的建制化程序,凭爵位便能获得官职 。
乾隆朝的首席军机大臣讷亲,就是凭一等功的爵位直接当上了从二品的高官 。别人还在学李广计功求官,而满人却可以凭爵拜相 。这就不讲理了 。
但排位稀缺 。所以,这么玩的人,只能是满清的顶级贵族 。
然而,一般出身的满人,也不用担心,因为机会有得是 。满族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当侍卫和当翻译的方式获得晋身跳板,然后踩着这个跳板直上青云 。而且,这条路升迁更快 。
如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就是从侍卫起步,24岁任军机处行走、26岁任户部尚书、27岁拜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这就是火箭提拔的速度 。跟傅恒比,汉人官僚一定能体验到李广的憋屈 。

清朝时候汉族官员地位 清朝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与影响

文章插图
傅恒虽然不讲理,但人家有外戚加持 。而和珅不讲理,才是真不讲理 。他不靠外戚加持,因为本就没有,而是纯靠组织需要和皇帝提拔 。
公元1773年,和珅26岁,乾隆62岁;和珅是侍卫,乾隆是皇帝 。然后,君臣二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和珅正式得到组织重视,并随即得到组织栽培 。
然后,和珅这个官,就不是一年升一级的问题了,而是一年升好几级(当然要包括加官) 。
公元1776年,正月,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
三月,和珅被任命为军机大臣;
四月,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
八月,和珅调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
十一月,和珅任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
十二月,和珅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
同时,这一年,和珅一族抬入满洲正黄旗 。
公元1776年,堪称和珅奇迹年 。
公元1776年,乾隆皇帝65岁 。而和珅呢?26岁 。26岁的和珅已经被赏一品朝冠,已经当了军机大臣、已经当了内务府大臣 。但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775年,和珅仅是一个御前侍卫 。
乾隆这个老皇帝是不是傻了?你可以栽培后生,但也不能这么栽培吧?
组织运行时间长了,一定要建制化 。大清的建制,就是满人本位主义的官僚制 。但是,乾隆的操作,则只有满人本位主义,而没有官僚制,更没有建制 。简单说,就是任命官员完全不讲规矩、不讲理,纯属反建制 。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一个原因是满人本位主义,而且乾隆做得极端过分,是彻底的满人本位主义 。
第二个原因是满人卡住位子,满人本位主义是原则,满人卡住位子是具体手段 。
晚年的乾隆,或许感到时日不多(但时日还很多,后来又干了20多年),所以需要抓紧时间,赶紧培养一批满洲后生,以卡住排位 。
军机大臣就那么几个、大学士就那么几个,满人官僚卡住了,自然不会有汉人官僚什么事 。这就是乾隆的算计 。
但是,满人本位主义和满人卡住位子,能解释大清特色建制的方向,却解释不了速度 。
和珅升迁的这个速度也太快了 。除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和珅一年升五级 。大清发展到了乾隆朝,时间已经足够久了 。所以,它一定是求稳,而不是求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