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了叫驾崩、和尚死了叫圆寂 古人死的说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人们最讲究避讳,所以“死”这个字是无论如何不能直接说出口的,甚至都不能写在纸上,而是用各种奇奇怪怪的字或词来代替 。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又是一个最讲究尊卑有序的时代,因此根据死者高低贵贱的不同,代替“死”字的说法也各不相同,仔细研究一下,其实非常有意思 。

皇帝死了叫驾崩、和尚死了叫圆寂 古人死的说法有哪些

文章插图
周朝时,礼法对不同等级的人的死规定了叫法 。天子之死叫做“薨”,其他贵族之死叫做“卒”,大家看《左传》时,就会发现其中各国国君的死大多称为“卒” 。
但后来周朝王室式微,各诸侯国渐渐强大起来,不管原来是公爵、侯爵、子爵,大家都自称为王,处处和周天子一个待遇,甚至连死也僭越用起了“薨” 。
诸侯用了“薨”,那天子咋办呢?想来想去,周朝重新制定了一套礼法,《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卿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卿大夫、士在周朝时都是贵族,他们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士往下就是平民了,平民之下还有野人、奴隶 。
皇帝死了叫驾崩、和尚死了叫圆寂 古人死的说法有哪些

文章插图
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崩”就是皇帝之死的专用叫法了 。“崩”其实是“驾崩”,本义是指车驾坏了 。引申的意思为,整个国家就像一辆行驶的大车,而皇帝就是驾驭这样大车的人,皇帝死了就好像这辆车崩坏了,所以称之为“驾崩”,省略为“崩” 。
随着时代的变迁,可以用“崩”代替死的人范围有所增大,将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也包括了进来,三国之后,正式的皇后也可以用“崩”,但追封和被废的皇后不算 。比如乾隆的令妃魏佳氏,死时为皇贵妃,死后追封为孝仪皇后,但她的死只能用“薨”,而不能用“崩” 。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能够用“崩”的人,除了皇帝,就是皇帝的妻子、父母、祖父母这些关系最亲近的人 。
除此之外,皇帝之死,还可以用“龙驭宾天”,取的是传说中黄帝死后驾神龙升天的故事,省略地说就是“宾天” 。死去的皇帝称为“大行皇帝”,“大行”可以理解为一场大的出行,意思为永远离去,不再回来 。另外,“晏驾”、“升遐”、“弃群臣”……等说法意思也差不多 。
皇帝死了叫驾崩、和尚死了叫圆寂 古人死的说法有哪些

文章插图
比“崩”低一级的就是“薨”,原本只能用于各诸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皇后死在三国之前称为“薨”,三国后升级为“崩”,所以皇帝后宫中的贵妃顺势也升级为“薨” 。此外,所有的皇子皇女,封王爵的贵族,这些人的死也可以称为“薨” 。
到了隋唐时期,可以称为“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到了清朝,范围更广,皇子的福晋,贝子贝勒,这些人死后都可以称“薨” 。
比“薨”再低一级的就是“卒”,周朝是仅限于卿大夫之死 。但和其他两种说法一样,随着时间的迁移,适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但仍局限于贵族范围之内 。
比如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称“薨”,五品以上官员称“卒” 。但实际上,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很多级别不够的官员死后也称为“卒”,因为中国古代有“死者为大”的传统,所以朝廷往往也不会追究一个死人的责任 。死者家属为了面子,也尽可能的提高死者的身份,互相攀比之下,慢慢的“卒”这个字就用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