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的需求
数据分析工作流程的第 1 个状态,就是忠实地记录新的需求,纯粹地站在需求方的角度,不加任何评判地收集原始的需求 。
这个状态借鉴了 ORID 焦点讨论法的第 1 步,也就是真实地记录客观的事实 。
【必备的8个主要流程 数据分析的流程包括哪些】关于 ORID 焦点讨论法,我从网上查了一些相关资料,看到下面这个例子,感觉比较恰当 。假设昨天晚上在下班的路上,我遇到一条狗(O 事实),当时我很害怕(R 感受),心想应该怎么办(I 思考),为了避免被狗咬,我最终决定绕路走(D 决定) 。
2. 需求确认
需求确认是分析任务成败的关键,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 。
第 1 种情况:需求方无法清楚描述问题 。
刘思喆老师说,这类需求方的专业技能不合格,会祸害上下游,「fire」掉就可以了,绝对不可以手软 。
关于「fire」这个英文单词,有「开除」的意思,不过我理解刘思喆老师在这里表达的应该是「拒绝」 。
对于一般的数据分析师而言,需求方可能就是自己的老板,恐怕没有「开除」的勇气 。遇到这种情况,我个人建议加强沟通交流,主动多问一问具体情况,搞清楚需求方的真正意图 。
第 2 种情况:需求方将很多问题混杂在一起 。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数据分析师需要应用 MECE 原则,帮助需求方梳理业务,变成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问题,并了解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第 3 种情况:需求方无法和数据进行映射 。
这种情况也相对比较普遍,一般企业是通过「角色前置」来缓解这个问题,比如设置「产品经理」的岗位角色 。不过有的时候,前置的角色可能不合格,这就需要数据分析师在「数据确认」环节给予专业的建议 。
第 4 种情况:需求方提出了错误的数据需求 。
想象一下,数据需求本身就不对,你作为数据分析师,居然漂亮地执行完成了……结果需求方不满意,又提了一遍,后面可能还有第三遍……最终需求方可能很不满意,数据分析师吃哑巴亏 。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建议数据分析师在执行之前,先进行合理的沟通,指出数据需求本身的不当之处 。
第 5 种情况:需求方无法预判可能的分析结果 。
这种情况很正常,毕竟很难碰到非常完美的需求方 。我认为此时数据分析师应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自己先学会预判,然后再帮助对方学会预判,为对方排忧解难 。
假如遇到需求方不仅掌握业务和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且懂得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来指导下一步的行动,那么数据分析师应该好好珍惜 。
推荐阅读
- 如何找回删除的微信 如何找回删除的微信好友
- Twice成员朴志效的简介 姜丹尼尔朴志效分手了吗
- 科普下纤维素的作用有哪些
- 失去的微信聊天 失去的微信聊天记录能恢复吗
- 刘子行寿命为什么只有三年 刘子行是什么朝代的历史人物
- ios有什么虚拟的定位 ios有什么虚拟的定位软件有哪些
- 对方手机怎么操作 vivo手机怎么查别的手机的
- 跟满天星很像的花
- 年数总和折旧计算举例 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的公式
- 文玩猴头是什么植物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