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中国人的山水观)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中国人的山水观(作者 罗兰)
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 。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不是持着运动的态度 。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健行和征服的“壮志” 。现在我们也有了这风气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 。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 。“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地赞叹激赏之情,即使不得不越过穷山恶水,也并不以自己此举是一种“征服” 。

中国人对山的欣赏,是欣赏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迹罕至的空灵 。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 。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

寒山子有诗形容他被认为隐入寒岩的实际境界是:
君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

人们不去体会他这首偈语般的诗,而误以为他真的隐入寒岩去了 。于是,美国嬉皮起而仿效,结果无功而返 。寒山子并没有去“征服”寒岩,他的“隐入寒岩”是“与君心不同” 。所以你要问他“似我何由届”?那就是不懂得中国人所重视的“心境”了隐”是心的事,而不是实际行动的事 。没有人能在“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的寒岩生存 。寒山子只是不想让人知道他在人世间的某一个角落,避开扰攘纷争的纠缠而已 。

如果他真是能在寒岩生存,那他岂不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登山专家,可以去征服额非尔土峰而毫不费力了?但那又岂是中国诗哲所赞赏追求的境界?

中国诗人都爱山,“五岳寻仙不辞远”,而他们的态度是谦和的,心情是轻松的,出发点是爱与诚服的 。他们不觉得山有去“征服”的必要 。除非你是像西方侵略者那样,要去别国的边境,偷偷插上一面属于他们自己的国旗 。那便不是游山,也不是健行,而变成侵略与偷袭了 。
黄山
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 。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 。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到《庄子?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渔父篇”,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層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オ对照出个人的渺小 。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 。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 。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 。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像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 。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 。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