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清明祭祖 清明节祭祖的原因分析

【人们为什么要清明祭祖 清明节祭祖的原因分析】
1、古代的寒食节其实就是个禁火节,是沿袭远古的改火旧习 。每到初春季节,古人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以冷食度日,所以称为“寒食”节 。
2、到了后世,寒食节又成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贤人“介子推”的节日 。因为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晋文公将要饿死,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救活了晋文公;晋文公执掌国柄时,想封赏隐居的介子推,放火烧山想让他出来,结果却烧死了介子推 。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并不见正史记录,但因为古代儒家社会道德说教的需要,就被流传了下来 。
3、清明扫墓,来自于寒食节的“墓祭” 。汉代之后,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人们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认为坟墓是祖先魂魄托寄之处,于是上墓祭扫之风转盛,并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寒食墓祭”的习俗 。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寒食节扫墓,在唐代才被确立为国家认可的礼仪 。
4、其实在上古之时,并无什么扫墓或上坟之说 。春秋《含文嘉》:“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普通老百姓死了,连个坟头都没有,只许你在边上种一棵杨柳 。
5、那时的老百姓只能“墓而不坟”,死后穿上寿衣,葬于苍梧之野,不起坟头,回归黄土 。子孙也很少去墓地,以至到最后都忘了先人葬在哪里 。就像孔子长到十七岁时,找了好久才找到父亲的墓地,将母亲的遗骨与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鉴于寻找父亲墓地的艰难,也为了记住父母的墓地,孔子后来对殡葬习俗进行了一个改革,即在墓处堆起了四尺高的坟头,以便识别、祭拜 。据说,墓上开始垒起坟头,是从孔子开始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