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雕塑大师罗丹 罗丹的雕塑作品( 二 )


奥古斯特·罗丹《St. John the Baptist Preaching》(局部),铜,1880年
想必所有创作者在接项目时最怕遇到耗时过长的无底洞,罗丹就“不幸入坑”了贯穿其大半个艺术生涯的作品《地狱之门》(The Gates of Hell) 。1880年,巴黎政府计划修建一座装饰艺术博物馆,并委托罗丹设计大门,而这家博物馆从未建成 。
奥古斯特·罗丹《地狱之门》,铜,635×400×85cm,1880-1917年
【关于雕塑大师罗丹 罗丹的雕塑作品】彼时,罗丹并不知道自己被坑 。他劳神费力、精益求精,从但丁《神曲》中“地狱”场景获得启发,为这扇门设计了186个浮雕人物,描绘了人在地狱中所受的身心折磨 。正是在这组雕塑“群像”中,诞生了一系列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包括《思想者》(The Thinker)、《吻》(Kiss)和《三个幽灵》(The Three Shades)等,也算“因祸得福” 。
奥古斯特·罗丹《地狱之门》(“思想者”局部),铜,635×400×85cm,1880-1917年,《思想者》的原型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诗人但丁 。
奥古斯特·罗丹《三个幽灵》,铜,1881年
在《地狱之门》的众多场景中,传世名作《吻》显得“浪漫而格格不入” 。实际上,这一雕塑原型来自《神曲》第一卷“地狱”的第二层“贪色”(Lustful),讲述了贵族女子弗朗切斯卡(Francesca)与丈夫的弟弟保罗(Paolo)通奸并双双被杀的故事 。
奥古斯特·罗丹《吻》,大理石,181.5×112.3×117cm,1888-1889年
罗丹十分擅于把握机会、营销自己 。当时,世博会无疑是最吸引流量的事件 。艺术家不惜斥巨资,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自费搭建展馆以展出作品 。这一大胆举动不仅让他的名声走向国际,也为其带来大量订单,仅是一年的肖像收入就达到惊人的20万法郎 。
奥古斯特·罗丹《The Crouching Woman》,石膏,53×93.5×45cm,1881-1882年
虽订单不断,但其公共雕塑却屡屡遭拒、引发争议,如他接连创作的《维克多·雨果纪念像》《巴尔扎克像》和《加莱义民》等均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罗丹总是颠覆传统,无视甲方要求 。
奥古斯特·罗丹《维克多·雨果纪念像》(Mo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