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 。意气:指志趣投合,君臣际遇,必须实践诺言,感恩图报
谁复论:谁还能去计较 。
创作背景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徵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时期的名篇 。此诗作于唐高祖武德二年 。魏征作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雄心壮志,更表达了对唐高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
赏析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 。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 。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 。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 。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太祖重用,为报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 。“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 。“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 。“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远见 。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 。“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 。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 。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 。“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 。《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 。“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 。“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
推荐阅读
- 送藏主师游长安二首其一原文、作者
- 满江红·露驿星程原文、作者
- 题衢州石壁寺原文、作者
- 怀季友梅其二原文、作者
- 用前韵寄东峤兄其三原文、作者
- 端州雨中乏香率成二绝句柬翟五吉广文二首其一原文、作者
- 蓼莪全文读音和译文 关于蓼莪全文读音和译文
-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意思 原文及译文欣赏
- 自相矛盾的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
- 核舟记前四段翻译及原文 来这里看详细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