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2、《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
3、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
4、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 。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 。
5、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
推荐阅读
- 欲渡黄河冰塞川出自哪首诗?全诗是什么 欲渡黄河冰塞川全诗及译文
- 游仙诗十九首其七原文、作者
- 吴待制挽词原文、作者
- 洗药池原文、作者
- 次韵寄友其二原文、作者
- 荷叶杯其一原文、作者
- 再用前韵寄曾吉甫运使 浣溪沙原文、作者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文及翻译
- 谢田赞善见寄原文、作者
- 游仙诗其二十六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