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郎太差劲了”丈夫是王羲之儿子 天壤王郎( 二 )


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也曾奉献过经典段落 。他担任骑兵参军时,桓玄问他担任什么职务,王徽之回答:“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职务,只是经常见有人牵马过来,可能是马曹吧 。”桓玄又问他官府有多少马,死了多少马,王徽之不耐烦的回答说:“我又不过问这些俗物,怎么知道有多少马?又怎么会知道死了多少马?



避世在崇尚老庄玄学的同时,绕不开的,自然是避世 。
避世是中国古代文人传统,不仅老庄,连孔子也主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魏晋初期的隐士,还颇多保留了避世的传统,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为了躲开司马家的迫害,就长期游离在政坛外,以隐士的形象存在 。但是到了后期,避世完全成了养名望的终南捷径,把自己隐藏在山野之中,不问国事,才能显得自己出尘脱俗 。

比如“管宁割席”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由于华歆羡慕高官厚禄,管宁觉得这个朋友太俗了,就愤而割了席子,和朋友一刀两断 。
王羲之晚年,也有过一段隐士生涯 。由于官职比仇敌王述低,为了体现自己的“气节”,王羲之愤然去职,和好朋友们游山玩水,以钓鱼饮酒为乐,甚至远赴千里去采药,俨然一副隐居客的形象 。
王羲之的这种避世,一方面是受时代风气,即老庄思想熏陶所致,另一方面,毫无疑问也和当时佛道盛行有一定关系 。
南北朝算是中国历史宗教色彩最为浓郁的时期之一,乱世之下,为了找到一个心灵的寄托,麻醉自己,佛教和道教的轮回,就成为了士族首选 。

无论南北,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极力推崇佛道,登峰造极的梁武帝,更是数次把自己舍身给佛教,然后让大臣用巨资赎回 。老百姓和商贩的宅院,更是被强制征收,用来修建寺庙和道观 。
比如《洛阳伽蓝记》所载:“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剎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
琅琊王家世事“天师道”,王羲之和儿子们名字中的“之”,就是天师道的一个宗教意向 。王羲之本人也喜欢素食,和僧人道士交往,追求升仙与长生不老,甚至学习道教“仙人”遍游名山,采摘奇珍异草 。



园林建筑的盛行及影响和佛道息息相关无法避开的,还有园林建筑 。
自古以来,园林在南方文人生活中就有重要地位,它是建筑文化、书画文化、诗词文化、山水文化以及避世文化的一个集成,也是体现一个家族气度涵养、家族底蕴的门面物 。尤其随着魏晋时期佛道的盛行,园林更成为了士人们生活的风雅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