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狼三则》全文翻译

译文:
第一则: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 。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
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
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 。
第二则: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
第三则: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 。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 。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
原文:
第一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 。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
第二则:
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
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
出处:出自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 。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人阴间、杀死两吏卒的王鼎(《伍秋月》) 。
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 。蒲松龄才华过人却名落孙山,他对科场的黑暗、考官的昏聩、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写起来能切中要害,力透纸背 。通过一些梦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士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