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书指的是哪三个 三大行书相关介绍


1、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 , 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
2、《兰亭序》
王羲之(321-379) , 字逸少 ,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 官至右军将军 , 会稽内史 , 世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 , 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 , 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 , 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 , 兼习众法 , 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 , 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 ,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 , 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 , 临水“修禊” , 古时风俗 , 每年这天 , 人们到水边嬉游 , 以表示用水来消除不详 , 叫做修禊 。那天 , 大家坐在水边随意取饮 , 作诗唱和 。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 , 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 , 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兰亭序》 , 又称《禊贴》 。该贴用行书写成 , 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 , 写得极其自然潇洒 。《兰亭序》全篇28行 , 共计324字 , 布局参差错落 , 点划相应 , 气脉相通 , 如第14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 , 形势倾斜 , 忽左忽右 , 气韵生动 , 这种特点正如清代包世臣所说:“《兰亭序》神理在似奇反正 , 若断还连八字” 。在结构上 , 极尽变化 , 唐何延之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构别体 , 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 , 悉无同者 。”如“暮春之初”的“之” , 因“暮春”二字都是长形 , 故“之”写成扁状 , 长中带扁 , 相得益彰;又如贴中第十行“不”字 , 提按分明 , 收起得当 , 一笔不苟 , 十分精到 , 总之 , 《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 , 结构精致 , 潇洒飘逸 , 一气呵成 , 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 , 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
3、《祭侄文稿》
颜真卿(709-785)又名颜鲁公 , 字清臣 ,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 , 故又称“颜平原” , 官至“鲁郡公” , 故亦称“鲁公” 。颜真卿在唐代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 , 相传他少时家贫乏纸 , 笔以黄土扫墙学书 , 后褚遂良楷法 , 并从师张旭 , 得“锥画沙”笔法 , 书乃大进 , 其楷书点如坠石 , 丰腴雄伟 , 质朴自然 , 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然不同 , 他的行书 , 多为手稿 , 竟从不经意处发挥 , 故显得很自然洒脱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 , 北方广大地区的的藩镇军阀安禄山发动叛乱 , 很快就南下攻占了东都洛阳 。当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他的从兄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 , 颜杲卿的幼子季明往来平原、常山之间做过联络工作 。不久常山被叛军攻陷 , 杲卿父子被俘 , 先后被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 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杲卿一家的流落人员 , 结果由常山携归季明的首骨 , 所以颜真卿为文致祭 , 在这篇手稿中 , 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 , 倾泄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 , 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 , 笔墨一气呵成 , 因而枯笔极多 , 愈至后来 , 愈加纵逸 , 不仅记录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 , 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感 , 令人难以忘怀 。如果拿《兰亭序》与《祭侄季明文稿》相比较 , 可以发现这两种行书的不同风格 , 一书用笔多露锋 , 侧笔取势 , 妍媚俏丽 , 神气纵逸 , 提按内恹 , 而颜书用笔多藏锋逆入 , 正锋入笔 , 下笔厚重 , 宽博舒展 , 顿笔外拓 。宋苏东坡评云:“兰亭茧纸入昭陵 , 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 , 细筋入骨如秋鹰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句) 。

推荐阅读